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关系研究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orheology Changes and TCM Syndrome Typ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贺劲
摘要(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证型、CAG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在痰、瘀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痰证组突出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的异常升高;瘀证组则突出表现在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异常降低,其它指标的异常升高在痰瘀相兼组中更为突出。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随着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逐渐降低。重度狭窄突出表现在全血高切、低切黏度,以及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的异常升高。随着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多支病变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红细胞聚集指数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逐渐降低。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KeyWords): 血液流变学;冠心病;中医证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贺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S].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258
- 3陈明哲,胡旭东.介入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91
- 4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102
- 5许波宁,胡大一,曾定尹,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舒张早期左室血流动力学2种t值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3):180~181
- 6李彬先,张玉民.血流变学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0,10(3):184~185
- 7高嵩,于戈群.冠心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关系的检查[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3(13):255,263
- 8周中山.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7):360~361
- 9刘辛光.冠心病辨证分型与血液动力学流变学变化关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1
- 10吕芳芳,黄文.冠心病心绞痛不同证型与血液流变关系的探讨[J].北京中医,2004,23(6):327~328
- 11李越华,肖沪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之间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998~999
- 12曹雪明,张泉,郑重,等.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42~1243
- 13罗侃,罗畅,剡雄.从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谈中西医结合的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6):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