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学术经验研究
姜秀新,徐世杰,杨威,赵凯维,王国为
摘要(Abstract):
目的探讨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人工检索筛选《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医案,构建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V2.1),采用该系统的频次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诠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医案207则,经数据统计分析,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在四季交接时应用石膏频次较高。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症状上,发热最多,其次是口渴、便秘、神昏谵语等;舌象以舌苔腻、苔厚最多。脉象以脉大而数最多见,其他脉象也多兼数脉。石膏用量在4钱至2两之间,最常用的剂量是1两。在药物关联分析上,石膏与知母、石膏与地骨皮、石膏与芦根等组合最常见。对以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诠释,发现分析结果与孔伯华所作医论观点基本一致。结论孔伯华擅用石膏,对石膏的理论分析与临床应用均十分深入,临证注重时空和人体体质差异,处方用药自成体系,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石膏;外感病;五运六气;孔伯华;数据分析;用药规律;《孔伯华医案存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8-34);;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170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1657)
作者(Author): 姜秀新,徐世杰,杨威,赵凯维,王国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北京中医学会《孔伯华医集》整理小组.孔伯华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8,42-43,79,95-97.
- [2]陈腾飞,王晓鹏,刘清泉.北京四大名医成长历程之共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8,59(22):1973-1976.
- [3]徐世杰,姜秀新.孔伯华医案存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65.
-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0-330.
- [5]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7-193.
- [6]李灿东.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8-50,71-92,100-114.
- [7]颜文强.历代中药度量衡演变考论[J].老子学刊,2016,3(1):137-144.
- [8]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1.
- [9]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95,131,160,244.
- [10]李岩,鲁兆麟.浅谈孔伯华对湿热之邪致病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16-18.
- [11]梁伟,陈玉静,陈文强,等.孔伯华临证运用紫雪丹规律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232-1234,1237.
- [12]丹波康赖.医心方[M].翟双庆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02.
- [13]吴施国.张锡纯用石膏、薄荷的配伍意义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9):91.
- [14]许国桢.御药院方[M].王淑民,关雪,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
- [15]马龙伯.孔伯华先生妙用石膏的临床经验简介[J].北京中医,1982(3):2-5.
- [16]马龙伯.孔伯华先生妙用石膏的临床经验简介(续)[J].北京中医,19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