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

2013, v.22;No.188(12) 2022-2024+206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超早期针刺百会、水沟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Effect of Ultra Early Acupuncture Baihui(GV20) and Shuigou(GV26) on Energy Metabolism of Ra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黄伟,刘建民,姜功道,李佳,吴松,王华

摘要(Abstract):

目的观察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微创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7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2 h组、模型24 h组,穴位2 h组、非穴位2 h组、穴位24 h组、非穴位24 h组,每组10只。针刺百会、水沟(频率120次/min,捻转泻法1 min,5 min/次,留针30 min)。非穴位针刺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5 mm处进针,手法同穴位针刺。穴位24 h组及非穴位24 h组在24 h再针刺1次。采用高效液相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比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含量。结果造模成功后,脑组织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 h后即明显下降,AMP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缺血24 h后尤为显著,与2 h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穴位组大鼠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较模型组及非穴位组比较明显升高,AMP含量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穴位2 h组优于24 h组,有显著差异(P<0.05);相同时间点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针刺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KeyWords): 针刺;脑缺血;能量代谢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014)

作者(Author): 黄伟,刘建民,姜功道,李佳,吴松,王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