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
朱立,齐文升
摘要(Abstract):
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临床不少见,一般认为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笔者认为,区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感受外邪,而在于临床表现的缓急,许多感受外邪的发热亦可按气、阳虚发热进行辨治。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详细论述了气、阳虚发热的病理变化过程,包括阴火的形成过程、上冲的途径、与冲脉、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的关系以及从经方角度治疗气、阳虚发热的思路与方法,以冀引起重视,提高对气、阳虚发热的及时识别与有效治疗。
关键词(KeyWords): 气虚发热;阳虚发热;内伤发热;阴火;经方应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朱立,齐文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21.
- [2]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14.
- [3]叶霜.伏邪理论发挥[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18.
- [4]张再良.从疫病角度思考补中益气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2):15-18.
- [5]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29.
- [6]李杲.内外伤辨惑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
- [7]黄帝内经灵枢[M].李生绍,陈心智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28.
- [8]李杲.医学发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
- [9]黄帝内经素问[M].傅景华,陈心智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8.
- [10]鲁兆麟.中医各家学说(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121.
- [11]唐笠山.吴医汇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5-136.
- [12]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6.
- [13]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6:115,220.
- [14]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0.
- [15]李桂源.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5.
- [16]崔玲.神农本草经(上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