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用法Analysis on the Use of Lateral Root in the Theory of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侯亚文,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陈燕清,平卫燕
摘要(Abstract):
《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用法广泛,配伍、用量也十分巧妙,附子在本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疗效,并且根据附子炮制方法、剂量或占总药量比重的不同,其所发挥之疗效不同,理清附子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对于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附子;伤寒论;伤寒杂病论;用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02623);;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11051-3)
作者(Author): 侯亚文,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陈燕清,平卫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辉,李晶晶.试谈《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J].吉林中医药,2010,30(4):277-278.
-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91-1194.
-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2年版(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77-178.
- [4]符黛玲.附子配伍用药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5]穆兰澄,高红.学习《伤寒论》中附子安全应用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107-109.
- [6]杨慧.经方附子用量、炮制及量效关系的文献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3.
- [7]仝小林,穆兰澄,姬航宇,等.《伤寒论》药物剂量考[J].中医杂志,2009,50(4):368-372.
- [8]刘敏,郭明章,李宇航,等.仲景方附子品种及用药剂量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249-3250.
- [9]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73.
- [10]吴韵敏.《伤寒论》运用附子的经验及特色之管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59-60.
- [11]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58-959.
- [12]郭丽丽.《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临床应用的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13]郭一多,刘静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附子运用比较[J].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 [14]陈长勋,徐姗珺.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72.
- [15]李洪渊,严芳,李建西.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李可老中医谈附子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