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炎汤辅助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的疗效观察
祝涛,钮宏文
摘要(Abstract):
目的观察自拟消炎汤辅助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和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消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病原菌培养转阴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病原菌培养转阴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WBC计数、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CRP、IL-4、IL-6、TNF-α及TGF-β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自拟消炎汤辅助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加快症状体征缓解,改善血生化指标,并有助于拮抗机体炎症损伤。
关键词(KeyWords): 急性胰腺炎;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中药方剂;引流;疗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祝涛,钮宏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慧明,杨双汇,黄耿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9):1285-1288.
- [2]吴天山,廖龙剑.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25(3):333-338.
- [3]雷达,李永利,祁军安.经皮穿刺置管引流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10(6):497-500.
- [4]陈俊卯,陈建立,赵鹏,等.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胰腺炎局部并发症7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2):162-164.
-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4年,天津)[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3):460-464.
-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1):1-5.
-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235.
- [8]杨卫军,杜吉义,吴正阳,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9):4453-4456.
- [9]徐美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临床疗效[J].肝胆外科杂志,2017,25(6):453-456.
- [10]杨耀成,黄耿文,李宜雄,等.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的预后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27(2):94-96.
- [11]冯业晨,秦仁义.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并感染的外科手术治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5,42(6):371-372.
- [12]张延龄.炎症细胞因子、C反应性蛋白和前降钙素作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坏死感染的早期预测指标[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3,30(5):310-310.
- [13]曾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细胞因子改变及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4):447-448.
- [14]王绪山,陈胜全,杨全德,等.急性胰腺炎多种细胞因子检测对患者预后的评估[J].交通医学,2014,20(5):436-438.
- [15]王璐,姚兰,周青山.大黄承气汤联合乌司他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82-1683.
- [16]王国品,腾晓琨,杨莉,等.加味柴芍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临床研究,2006,19(2):100-101.
- [17]魏江存,陈勇,谢臻,等.中药大黄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效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5):3569-3574.
- [18]李渊,廖坤云,罗晓红.红藤灌肠液主要药效学实验[J].江西中医药,2003,34(11):42.
- [19]江楠,于靖,杨莉,等.中药柴胡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8,30(5):158-160.
- [20]吉晓丽.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