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王磊,郭伟,刘贞
摘要(Abstract):
目的观察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通胶囊加味,疗程为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检查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HDL-C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红细胞压积差别不大(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不良反应,无自行退出试验者,无病例脱落。结论四通胶囊加味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四通胶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磊,郭伟,刘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
- [2]阮绍萍,杨秀清,王红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优势[J].现代中医药,2006,26(3):44-45.
- [3]张国瑾,赵增荣.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1.
- [4]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38(1):55-56.
-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 [8]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 [9]蔺应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4):308.
- [10]王建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瘀症侯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20-1821.
- [11]李杰,张国,肖开提.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探讨[J].新疆中医药,2005,23(3):1-3.
- [12]张娟,尤可.虫类药治疗中风病配伍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729-731.
- [13]赵龙,倪新丽.四通胶囊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