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中风阳虚证型证候要素及证候特点研究Study on the Syndrome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赵玉华;陶文强;官玥玥;舒建中;陈正权;胡向海;任胜洪;龚廷亮;唐国华;孙科;闫俊峰;李金容;聂代数;雷励;唐军;
摘要(Abstract):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阳虚证临床证候,明确急性缺血性中风阳虚证型证候要素及证候特点。方法 对17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阳虚证患者四诊信息进行临床证候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7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阳虚证患者证候要素特点主要表现在舌脉象、神志、面色、肢体感知运动觉和二便共5个方面。常见证候特点包括脉沉无力或细微(27.05%)、舌质淡胖(21.52%)、白滑苔或水滑苔(19.24%)、神疲嗜睡(14.48%)、面色白(8.57%)、四肢不温(7.05%)、身重畏寒(2.10%)。阳虚证常与风、痰、瘀、气虚兼夹出现,其中阳虚兼痰证54例(31.03%)、阳虚兼瘀证18例(10.34%)、阳虚兼气虚证4例(2.30%)、阳虚兼风证3例(1.72%)。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存在一定的阳虚证,其证候要素包括病性、病位和病势要素,中风阳虚证核心病机为机体阳气不足。
关键词(KeyWords): 缺血性中风;阳虚证;证候要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技项目(ZY201801012)
作者(Authors): 赵玉华;陶文强;官玥玥;舒建中;陈正权;胡向海;任胜洪;龚廷亮;唐国华;孙科;闫俊峰;李金容;聂代数;雷励;唐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亚哲,陈伟伟.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6):410-414.
-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 [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0,17(5):272-281.
- [4]唐军,刘宏玲,任胜洪,等.急性中风病阳虚证证候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3):362-364.
- [5]格林伯格.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0-385.
-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 [7]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10.
-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 [9]朱文峰.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198.
- [10]李灿东.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7-298.
- [11]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26.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2.
- [13]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 [14]张士骧.类中秘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7.
- [15]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5-256.
- [16]赵岚煜,安邦煜.赵锡武治疗中风病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4,35(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