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

2017, v.26;No.226(02) 294-297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探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吉晓天,陈垂海,周少珑

摘要(Abstract):

目的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优势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5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B组(50例)和C组(59例)。A组常规口服灯盏生脉胶囊;B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及阿托伐他汀片;C组常规口服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及阿托伐他汀片治疗。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情况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C组临床愈显率67.80%分别优于A、B组的34.00%、40.00%(均P<0.01),且总有效率96.61%均分别优于A、B组的82.00%、86.00%(P均<0.05)。A组愈显率、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Barthel指数则升高(均P<0.01);且C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A、B组(均P<0.05),Barthel指数则高于A、B组(均P<0.05);A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与B组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3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均P<0.01);且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A、B组(P<0.05或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B组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结束时,除在用药早期A组出现2例、B组出现3例及C组出现5例轻度恶心外,其余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继续用药后不良反应消失。3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有效。

关键词(KeyWords): 缺血性脑中风;中西医结合;血液流变学;临床观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吉晓天,陈垂海,周少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