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气虚痰瘀证)患者各证候要素分析及思考
张烈元,夏晓莉,赵帅,蔡鑫桂,陈伯钧
摘要(Abstract):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气虚痰瘀证)患者进行单一证候要素分类,记录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讨论心梗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心血管科住院治疗且辨证为气虚痰瘀证的心肌梗死患者共142例,进行单一证候要素分类(气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血瘀证候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临床指标等资料,对其证型分布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 1)在对气虚痰瘀证心梗患者行证候要素分组中,符合气虚组辨证的占比为21.83%;痰浊组占比为55.63%;血瘀组占比为49.30%。2)3个证候要素组别之间性别、年龄的分布存在差异。气虚组与痰浊组的性别分布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组的年龄构成相较于痰浊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3)3个证候要素组脑钠肽(BNP)的对比结果可见,气虚组患者的BNP水平相比较于痰浊组(P=0.015)、血瘀组(P=0.041)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个证候组间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血瘀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气虚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析3个证候要素组别血脂的差异,其结果主要提示,气虚组患者LDL-C水平(P=0.034)、TC水平(P=0.03)低于痰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对比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在气虚痰瘀证AMI患者中,急性期多以标实为主,故伴痰浊、血瘀证候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气虚组。而后随年龄增长,气虚证候表现趋于明显。2)BNP升高是支持气虚证候辨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依据。3)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是支持血瘀证候辨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依据。4)LDL-C、TC、TAG与痰浊证候组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KeyWords): 气虚痰瘀;心肌梗死;中医证候;临床指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烈元,夏晓莉,赵帅,蔡鑫桂,陈伯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172.
- [3]苏润泽.从证治变迁探析真心痛证治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0):1334-1335,1379.
- [4]黄永生.真心痛的辨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49)3:1-3.
- [5]邓铁涛.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
- [6]衷敬柏,董绍英,王阶,等.268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0-101.
- [7]刘艳萍,郭小刚,何开明,等.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9):172-174.
- [8]于江.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 [9]易建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10]张宏.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6):940-941.
- [11]郑昕,李建军,杨跃进,等.近15年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演变趋势[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6):441-444.
- [12]刘欣,殷惠军.雌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J].医学综述,2012,18(8):1124-1127.
- [13]李东涛.气虚体质与年龄变化关系[J].新疆中医药,1998,16(3):8-9.
- [14]袁志敏.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30(5):236.
- [15]董卫芹.不同年龄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和聚集特点[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 [16]段文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和死亡率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药干预疗效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 [17]韩新民,陈正权,茅惠明,等.血瘀证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功能的同步观察及其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34-336,323-324.
- [18]徐西,廖家桢,王硕仁,等.310例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功能与中医辨证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18-721,707.
- [19]程小曲.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及痰浊形成机理的探讨[J].新中医,1994,2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