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宁;卢卫;蔡秉仁;余勉;
本文报道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依据,采用开闭固脱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休克30例,并与西药治疗53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8.68%,无显著性差异。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少尿期出现率低、尿蛋白复常时间短、病情缓解明显。作者认为辨证论治确是提高EHF休克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1993年04期 147-14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杨廷光;符为民;孙益平;陈四清;
本文报道用中风Ⅰ号方治疗脑梗塞100例,结果基本治愈29例,显效30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98%。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作统计分析,证明中风Ⅰ号方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从而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供,不论对其度过中风危险期,还是恢复期肢体功能的康复,都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1993年04期 150-15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6 ] - 丘和明;邱健行;刘国普;张惠臣;
本文报道以紫珠草静脉注射液为主治疗胃火、肝火犯胃、脾虚不摄三型上消化道出血32例,结果痊愈30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6.9%,大便隐血转阴时间平均4.2±1.1天。临庆初步证明该注射液对中医各证型及轻、中、重度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较快及较高的止血效果。
1993年04期 15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7 ] - 王素秋;李恬;宋时伟;李燕;
本文报道临床应用安脑丸治疗急性发热、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疾病等共60例,总有效率91.7%。该药对急性发热有明显解热、消炎、镇痛作用;对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降压持久;对中风窍闭、抽搐痉厥有明显控制作用,无副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急症的中药制剂。
1993年04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7 ] - 罗本清;江洪;
将7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为温补组(治疗组)和非温补组(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治疗组47例,有效29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1.7%;对照组31例,有效8例,无效23例,有效率为25.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实践证明,对中晚期肺癌证属肺肾、肺脾阳气虚者,通过温补肺肾、肺脾,确有增强体质,抗御病邪,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1993年04期 155-15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5 ] - 万晓霞;
<正> 由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中药室主任谭毓治主持完成的“中药直肠给药实验研究”课题,最近通过了北京、四川、江西等地中医药专家的鉴定。中药直肠给药古已有之,但缺乏进一步科学阐明,临床应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该课题从药效学和化学成分两方面入手,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中药复方和单味药直肠给药较口服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其药效
1993年04期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王新民;
<正> 笔者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泻肺平喘法为主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住院病人6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63例,男性51例,女性12例;其中50~60岁21例,60~70岁24例,70岁以上18例,病程最长50年,最短3年(包括原发病的病程在内),年龄最小50岁,最大76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及肺
1993年04期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5 ] - 马力行;周继新;徐培民;蒋召勉;
本文报道用自拟方益肾通络汤治疗中风偏瘫30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临床痊愈16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
1993年04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唐显钦;傅国联;
作者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采用三妙散加味拟成消痹去痛汤以清热利湿、健脾消食、活血定痛,再配合金黄散外敷以清热解毒。临床观察33例,总有效率88%。
1993年04期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06 ] - 孙运河;
<正> 1 婴儿水注样泄泻处方:白矾1g,茶叶3g,开水浸泡,日3次。用于婴儿泄泻,正气大亏,多方治疗无效者。服药1~3次即可止泻,泄泻实证禁用。典型病例:孙某,男,6个月。水注样泄泻,日20余次。用抗生素、助消化药、收敛药及补液治疗4天无效。其间曾加用中药益气健脾、温阳收涩止泻剂,服后约半小时,即见泻下黑色药水,泻势无减。遂加用白矾1g,茶叶3g,泡茶饮用。中午服用1次,下午泄泻4次,便质变稠;午
1993年04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辜亚芳;陈晓玉;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道的常见病症,自1983年以来,我们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该病2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和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胃脘部胀满痛、食欲减退、嗳气等病史;②经病理或胃镜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③3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经胃镜或病检复查资料完整者。 21例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在35岁以
1993年04期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李建生;王瑞祥;张文高;宁选;刘明;张反修;张敏娜;
以“胸痹舒通”贴敷胸部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肌炎共106例,对缓解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有效率达95.3%,且无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发生。
1993年04期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8 ] - 钱松本;
<正> 王玉玲主任医师,业医60余载,精于内、儿科,学验俱丰。王老善用大黄治疗急症,每获立竿见影之效。兹举数案于后,以示一斑。1 釜底抽薪小儿高热速退王某,男,1岁。1991年10月9日初诊。发热4天,汗出不解,咳嗽流涕,腹胀食少,口干欲饮,小便色黄,大便臭,舌红苔薄腻。体温39.8℃(肛),血象:白细胞13.4×10~9/L,中性0.76,淋巴0.24。胸透无异常。证属风热外感,痰滞内阻,治以清热通腑,予连翘、黄芩、焦山栀各
1993年04期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王善海;
<正> 杨某,女,24岁。已婚,怀孕7个月。1988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5天前被骡子蹄伤鼻面部,即疼痛难忍,鼻流血不止,急送某医院治疗,予清创缝合,静滴止血剂及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佳,鼻仍出血不止,昨日出血量约800ml左右,伴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于今日凌晨急转我院治疗。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呈衰竭贫血貌,心音低钝,脉细弱浮芤,鼻孔出血,色淡如浆,血压9.33/6.67kPa,查血常规:
1993年04期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黄德芬;
<正> 王希知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临床重在整体辨证,强调舌、脉表现,并综合现代医学检查。治疗中善抓主症,处方用药不尚矜奇炫异,常挽逆症于灵轻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笔者待诊于王老左右,深获教益,现选录其中数则验案介绍如下。1 高热神昏案张某,女,32岁。1990年8月12日初诊。患者高热神昏谵语半天,其夫代述:患者2天前感天热,烦渴甚,喉间干燥,仍照常操持家务及在
1993年04期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陈玉华;
<正> 我们用乌梅汤加蜂蜜治疗急性腹痛患者26例,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26例患者均为不明原因的急性腹部剧痛,经肌注阿托品、杜冷丁未效。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60岁;病程均在1~2天,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方法:治疗以缓急止痛,寒温并用为法。以《金匮要略》乌梅丸加蜂蜜:乌梅、黄连、黄
1993年04期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叶诚焯;金亚城;傅志泉;
本文以中医天人相应学说为依据,对75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发病与时相的关系作了分析, 结果发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与月廓盈亏、季节、日照、气温等相关。以太阴历月中旬发病明显高于上旬与下旬(p<0.01);冬、春季发病明显高于夏、秋季(p<0.01);且与日照、气温呈反比。从而论证了天人相应理论的正确性,这一认识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993年04期 169-17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0 ] - 陈超;
<正>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呕血和(或)黑便、与祖国医学中的呕血和远血(便血证型之一)相类似,统属于血证范畴。如何较为准确地判断失血量?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点滴经验,体会到必须抓住呕血和黑便情况、脉诊、全身症状等三个要点。1 关于呕血和黑便情况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黑便,因此判断失血量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此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主要对呕血、黑便的色泽、频度与数量等进行观察,进而作
1993年04期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王左;吴大正;季敏;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及离子选择性微电极(ISM)技术观察人参皂甙对内毒素性休克大白鼠肝跨膜电位及细胞内Na~+、K~+离子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休克时肝跨膜电位振幅降低,细胞内Na~+活度升高及伴有K~+活度的下降;而人参皂甙能够防止休克时的肝跨膜电位的降低,纠正细胞内Na~+活度升高及K~+活度的下降。提示人参皂甙能够改善休克时膜对离子的运转功能。
1993年04期 173-17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9 ] - 王明华;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丰富的中医急症资料,有关急症的救治特色主要表现在:①主张通关开窍,所载方药,具有简便广廉的特点;②注重回阳,治病求本;③强调辨证,对证用药。书中治疗急症的方法丰富多彩,途径广泛,并将综合救治法贯穿在急症救治过程的始终。
1993年04期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4 ] - 祝建生;范惠娟;
<正> 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的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中医辨证施治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往往属中医脾肾阳虚型、肾阴亏损型及肾脏血瘀型三种。1.1 脾肾阳虚型:每见于脾虚日久,损及于肾,脾肾阳虚不能制水者。证见全身漫肿,或伴胸、腹水,颜面虚浮,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濡细。治宜温阳利水,多用实脾饮或真武汤加用淡渗利湿之品,以求温阳利水则肿消之目的。
1993年04期 17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李海华;
<正> 笔者于1992年7月~9月间用自拟清暑汤治疗儿童夏季高热12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2例均为在院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为2~7岁,平均4岁。发热时间最长者2天,最短者4小时,平均发热时间为16小时。体温在39.2℃~40.5℃之间,所有患儿均查自计分:WBC 4.2×10~9/L~10.8×10~9/L之间,N 0.40~0.72.L 0.25~0.58。其中10例患儿入院前使用过柴胡注射液、热可平及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热剂,7例在用本
1993年04期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商敏凤;薛宝云;
<正> 穴位透皮给药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近年来,采用中药穴位透皮给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透皮给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与疗效,现综述如下。穴位透皮给药的制剂均以散剂、膏剂、贴膏为主。常用活血化瘀、宽胸理气、通络止痛等药物,选胸前阿是穴、心俞、膻中穴、厥阴俞、内关
1993年04期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5 ] - 冯步珍;夏俊杰;
<正> 我科1987~1992年间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103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03例全部为住院病儿,男62例,女41例;年龄2岁以下3例,2~7岁76例,8~13岁24例;全部做脑脊液检查,符合乙脑变化。
1993年04期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张生理;凌朝慧;
<正> 近年来,我们收治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阮某,男,65岁。因浮肿、尿少1月,于1991年元月28日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1周后出现颜面浮肿,并日渐加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尿少,每日2~3次,每次约100ml,浓茶色,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等。在当地医院静注“速尿”后浮肿消失。病后7天,频发呕吐,门诊以“急性胃炎”收入内科住院治疗。
1993年04期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1 ] - 孙锡高;
<正> 1 妊娠后期合并急性阑尾炎周某,25岁。怀孕已8月,突然右下腹牵及胁肋部持续性疼痛,痛甚汗出,呕吐2次,大便5日未行,仍得矢气,小便黄,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滑有力。检查:T 38.3℃,右腹平脐部拒按,无反跳痛,胎心音正常。血检:白细胞15.4×10~9/L,中性0.88。此乃胎气郁滞,湿热瘀结之肠痈(未成脓)。西医诊断为妊娠后期合并急性阑尾炎。拟方:大黄15g,金银花、蒲公英各20g,丹皮、赤芍、当归、黄芩、苏梗各10g,3剂。药后大便通,热退,腹痛渐轻,但局部压痛明显。经云
1993年04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张志华;
<正> 1 产后虚脱蔚某,女,26岁。于1982年3月26日就诊,分娩时出血较多,产后2周恶露始净,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手足心反热,心慌,气短,腰膝冷痛,少腹坠痛,面色晦暗,舌淡无苔,脉虚大而软。此为气虚阳脱而阴竭之证。治宜益气、回阳、复阴。予上等人参12g(先煎15分钟),炮附子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牡蛎30g,炒枣仁30g,炮姜3g,炙甘草10g,大枣10枚。水煎服,日2剂,昼夜频服。2剂后症状消失。
1993年04期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李新存;王克让;
<正> 笔者自1985年以来用自拟大黄红藤饮治疗急性阑尾炎7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14~40岁者48例,41~68岁者28例;病程4~24小时者18例,2~4天者35例,5~9天者23
1993年04期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黄道富;肖美珍;
<正> 甘草附子汤源于仲景《伤寒论》,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余业医数十稔,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此方不徒为风湿滞留关节而设,用于胸痹心痛、蛔厥、结阴诸症,无不应效,谨举验案
1993年04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1 ] - 夏洪涛;
<正> 刘某,26岁。因产后持续性腹胀腹痛2天并呕吐、无排气、排便1天,于1990年2月21日入我院外科住院治疗。查体:T38.7℃,P 84次/分,R 18次/分,BP 14/9kPa。神清,急性痛苦貌,心肺正常,腹未见肠型,叩诊呈鼓音,腹肌紧张,满腹压痛、无反跳痛,子宫底与脐平,肠鸣音消失。WBC 16.3×10~9/L,N 0.89;X线检查:满腹肠腔充气,且见多个较大液面。诊为麻痹型肠梗阻。经抗炎、补液、胃肠减压及肛管排气治疗12小时无效,乃邀余会诊。刻诊:午后潮热,
1993年04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9 ] - 李书润;李庆;连其英;张学峰;周渝建;
<正> 笔者自1985~1990年用自拟方化瘀消肿止痛汤治疗阑尾炎术后腹痛20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本组共40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平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诊断依据为阑尾炎术后拆线1周仍右下腹疼痛,有压痛或有反跳痛,就诊时可见强迫体位,腹胀,大便不畅,舌质红,有瘀点,苔黄,脉紧数。关键在于有可
1993年04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傅丹;
<正> 从1960年Kouwenhoven等人最初报道人工心肺复苏法(CPR)至今,有关这项技术的进展甚少。美国心脏协会目前推荐采用的CPR包括一个频率为80~100次/分、下压程度为1.5~2英寸的主动胸腔按压和一个占据50%有效周期的被动胸腔扩张过程。这种方法仅仅在按压周期中有助于维持人体的血循环,它所产生的心输出量,在正常的1/3以下,主要生命器官所获得的血供增加甚微。所以,这种方法的作用
1993年04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焦红波;
<正> 亓某,男,20岁。1992年9月5日因左下颌被拳击伤10分钟来诊。查:下颌向右侧偏歪,弹性固定,口半开合状态,流涎,右侧颧弓下可触及髁状突,耳屏前方凹陷,失音。经口腔内颞颌关节复位后下颌上移,口能闭合,左侧耳屏前凹陷消失,但语言难出。以毫针针刺廉泉、哑门、双侧内关穴,中等刺
1993年04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正> 药物:当归4g,桂枝4g,细辛6g,红花6g,三棱4g,莪术4g,皂角6g,山栀8g,桃仁4g,研末用适量醋或白酒调成糊状外敷囊肿部,日换药1次,1周为1疗程。结果93例中最长3个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正> 黄芩50g,当归30g,土鳖甲15g,栀子50g,白蔹30g,自然铜30g,五加皮50g,泽兰20g,血竭10g,研粉,用凡士林、酒精、开水各适量调和。对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后,即以本外用药包扎,再在药上加用杉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正> ①跌打损伤:患者左膝被木棒击伤,见患处肌肤青紫肿胀、压痛、活动受限,予大黄60g,芒硝60g,甘草10g,苏木60g,水煎洗患处,日3次,每次30分钟,3日后如常。②缠腰火丹:患者患带状疱疹,服西药未效,患处疱疹成簇,个别水疱已溃破起痂,予大黄50g,芒硝30g,甘草20g,冰片10g,研末以麻油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正> 贝尔氏麻痹即周围性面神经炎。取金头蜈蚣50条焙干,马钱子(去毛、炒黄)30g,冰片10g,研极细末备用。取颧髎、上关、下关、翳风,每穴用“金马散”0.5~1g,用黄酒或生姜汁调糊状外敷,每日1次,每次敷10~12小时,7天1疗程。急性期尚可以本药少许吹鼻(右侧口眼歪斜则吹左侧鼻孔,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正> 临床治疗产后非感染性发热50例,药用黄芪50g,当归10g,若瘀血内停,恶露不下或少而有块,少腹疼痛者加红花、丹参、益母草;肝气郁结,精神抑郁,乳胀不通者加柴胡、郁金;阴虚内热,心烦,颧红,口干盗汗者加鳖甲、制首乌;气血亏虚较甚者加党参、元肉。妊娠分娩,耗气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正> 本方是山东平阴县民间验方,经作者适当加减后为:黄连25g,细辛25g,冰片25g,制乳没各25g,儿茶25g,白芨50g,绿豆粉500g。将黄连、细辛、白芨分别置铁锅内烘干,绿豆粉炒至黄褐色,各味研末混合。用时取药粉适量,开水调成糊状,敷患处,厚约0.5cm,面积以超出病变范围5~10cm为宜,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正> 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遗症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表现较多。其病机主要是余毒羁留,脏腑虚损,故治疗总则为扶正祛邪,具体有疏肝郁、悦脾胃、补肾宣肺、通利解毒,万不可见其“至虚”之象而纯补,以免闭门留寇。作者总结出一基本方:柴胡10~15g,白芍15~20g,制半夏10~12g,陈皮10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正> 以“四法”(针、罐、敷、扳)治疗急性腰肌损伤312例,疗效确切。步骤:①病人俯卧位或侧卧位,病侧在上,确定痛点并消毒,令病人深呼吸,痛点肌肉放松时以三棱针点刺出血。②出血后迅速拨罐,以出血量3~5ml为宜。③起罐后搽去血,局部撒丁香、肉桂、玄胡粉末,以关节止痛膏敷贴。④随即病人侧卧,病侧在上,医者一手抵住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先小幅度活动腰部,尔后把腰旋转到最大限度后,两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正>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常见症。我们用巴豆1g,甘遂3g,玄胡15g,大戟3g,商陆10g,研碎装入布袋,用生姜50g煎煮约30分钟后,待布袋冷至38~40℃左右敷在渗出部位,30分钟1换,用后可浸泡在姜液中重复使用。与50%硫酸镁及温热
1993年04期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正> 笔者在临床中探究出一套以川芎茶调散类方治疗各种头痛的方法,分述于后。祛风散寒茶调散主治风寒头痛,组成:川芎茶调散加葛根;清热茶调散主治风热头痛,组成:川芎茶调散加桑菊、石膏;祛风胜湿茶调散主治风湿头痛,组成:川芎茶调散加苡仁、葛根、茯苓;益气茶调散主治气虚头痛,组成:川芎茶调散加人参、黄芪;补血茶调散主治血虚头痛,组成:川芎茶调散加白芍、当归;滋肾茶调散主治肾
1993年04期 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正> 药物:蒲公英、赤小豆各15g,连翘、赤芍、当归各10g,蒲黄、穿山甲、甘草各6g。水煎取200ml,每次取30~50ml,加热至40℃,以灌肠器保留灌肠2小时以上,日1次,3日1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正> 处方:青蒿30g,黄连、黄柏、大蒜、地肤子、蛇床子各20g,丹皮、生栀子、山豆根、百部、补骨脂、公丁香、白矾、冰片各10g,用食醋200ml,75%酒精800ml,浸泡5天,取滤液即得。本外搽剂为医院制剂,有解毒化湿、杀菌止痒、消肿散热之功,可用于湿疹、癣症、带状疱疹、多发性毛囊炎、夏季皮炎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正> 夜咳是一种常见症状,医者亦深感棘手。笔者自拟当归二陈汤,加减治疗324例,总有效率94.4%:当归15~30g,陈皮10g,法夏、茯苓各10~15g,甘草5g,紫菀、百部各15g,儿童酌减,挟风寒加荆芥、苏叶、细辛;风热加银花、牛蒡、桑叶;阴虚加熟地、二冬、百合;阳虚加附片、肉桂、淫羊藿、干姜;痰热加黄芩、栀子、鱼腥草、浙贝、桔梗;燥热加马兜铃、枇杷叶、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正> 作者以芍药知母汤治痹证,病种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末梢神经炎。治疗组98例,以桂枝40g,白芍30g,甘草20g,麻黄20g,生姜50g,白术50g,防风40g,附片50g;对照组98例,按上述用量的1/3用药。两组均日1剂,日2次(附片先煎),4周1疗程,2疗程后,治疗组痊愈52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24例,有效21例,差异显著。作者认为,仲景方疗效在干重剂运用,其未见毒副作用,一因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正> 本组病例均为子时末至寅时初哮喘发作,移时即止。此为子丑之时胆肝司令,肝胆气盛而肺气虚馁,故经气逆乱,肺失肃降,肾失摄纳而发病。以小柴胡汤化裁:柴胡3~10g,黄芩6~12g,半夏6~10g,党参15g,炙草3~6g,竹茹10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正> 将62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用①解毒汤:玄参30g,龙葵20g,连翘20g,板蓝根20g,蒲公英、地丁、二花各15g,栀子10g,甘草9g;②补血生脉汤:黄芪30g,当归10g,党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2g,玉竹15g,柏子仁15g,云苓15g,血参30g。解毒汤用开水泡服,服后2小时再服补血生脉汤,可酌服5~7天后逐渐减量至停服;对照组选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正> 白芨21g,马齿苋30g,败酱24g,胡黄连15g,木香、米壳各9g,浸泡于1000ml水中约半小时,煎取400ml,用前加温至38℃左右,早晚各灌肠1次,每次100~150ml。结果28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正> 对114例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采用①内服葛朴散(家传秘方):粉葛、姜厚朴、炒扁豆、神曲、山楂各10g,呕者加藿香、芦根;苔白加荆芥、苏叶;肠鸣加苍术;溲短少者加泽泻;高热口渴加生石膏;失水明显者加白参、麦冬;抽搐者加钩藤、天竺黄。日1剂,若系乳儿,母子同服。暴泻口渴者可用增液饮;炒梗米30g,麦冬20g,乌梅5g煎服,配合口服补液及输液纠正酸碱及水、电解
1993年04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