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绍宏;唐天俊;刘永泉;张晓云;
本文报道用科研方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疗经CT确诊的急性脑出血58例(治疗组),并随机与病情相近的52例西医治疗者(对照组)对比,两组均未将极重型脑出血列入,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6.15%,死亡率25%;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死亡率8.62%,有显著差异;在血肿吸收方面,治疗组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
1993年06期 243-24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98 ] - 陈坚世;
<正> 1 跌伤昏死关某,女,4岁。1992年2月2日下午6时许初诊。其父代述,当天下午,患儿从4米高处跌下,当即昏死。随即送某医院抢救。经X光片诊为颅脑严重挫伤、右腿股骨骨折,经对症抢救,愈见危重,出现阵发性抽搐,瞳孔散大,医生建议速送上一级医院抢救。出院后送我处求治。症见神志昏迷,双目紧闭,面如土色,四肢时搐,瞳孔散大,脉微欲绝。此系头部跌伤,骨折剧痛,神魂失守,气血失调,诸窍瘀阻,昏厥欲死。急当理气祛瘀、通窍安神醒脑,予自拟跌打还魂回生汤,方药:麝香0.2g,朱砂3g,琥珀3g(研),牛黄1g,田七2g(研),熊胆1个,上六味共兑服,另
1993年06期 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吴凯;
<正>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和湖北咸宁制药厂共同研制的补心气和滋心阴口服液,系准字号国家级新药,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首批必备中成药目录之中。自1991年11月投产以来,在全国千余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根据全国部分医疗单位上报的学术论文加以归纳整理,现将扩大验证的3052例总结报告如下。1 病种分布 3052例中,冠心病心绞痛2612例,占85.58%;心律失常116例,占3.80%;慢性心
1993年06期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梁兴伦;朱巧云;
为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报道将54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以中医辨证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二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痰湿为本病病机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1993年06期 249-25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0 ] - 时永华;符为民;杨廷光;
本文通过大宗急诊留观病例分析了1667例急性热病病例,以测量体温为主要依据,凡感受六淫或疫疠之气而致急性发热,体温在38℃以上者均归属急性热病范畴。这些病例涉及中医时病、温病、五脏各系19个病种,西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等系统)共20多个病种。通过总结证治规律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热病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原因,解剖了现状。
1993年06期 25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金孟梓;
<正> 我科近年来采用电针治疗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32例,取得满意疗效。同时进行了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观察病例来源于急诊及门诊患者60例,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痪,周期性发作,其它各系统正常,血清钾<3.5mmol/L。其中,心电图出现U波29例。随机分为电针组与西药组。电针组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0~29岁13例,30~39岁14例,40~59岁5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西药组28例,男26例,女2例;年龄20~29岁11例,30~39
1993年06期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吴金荣;刘清泉;郭荣娟;单东军;
<正> 中风中脏腑阳闭证是中风临床危候,除具有急性中风临床症状外,中腑为病势轻浅,仅有短暂神志昏蒙;中脏为病势深重,有较长时间的神志昏愦,临床治疗十分棘手。近两年,我们运用凉肝息风、清心化痰之“风火煎”治疗此证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50岁以下1例,50~60岁5例,60~70岁10例,70~80岁3例,80岁以上1例;其中脑出血者15例,出血量最大200ml,最小5ml,多数为20~40ml,另有5例多发性脑梗塞。上述病例均经CT确诊。
1993年06期 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 孙钢;许桂英;
本文将小儿肺炎并发心衰分为痰热闭肺、气阴两亏、阳气虚衰三种证型,分别采用宣肺开闭、补益气阴、回阳固脱的治疗方法,配合西医对症处理,通过对52例临床观察,得出:心衰纠正时间1天内占13%,2天占21%,3天占31%,4天占12%,5~7天占15%,8天占4%,平均1.4天能够得到纠正。同时还提出了本病的病机特点及用药规律,对治疗本病确有疗效的一些中药进行了探讨分析。
1993年06期 255-256+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邓碧珠;
本文报道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高热72例(治疗组),与氨苄青霉素治疗50例(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治愈率80.5%,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82%,总有效率94%,p均>0.05。对病毒感染性高热,治疗组治愈率为91.83%,对照组为70%,p<0.05;治疗组对病毒感染性高热治愈率为91.83%,对细菌感染性高热治愈率为56.52%,p<0.05。提示双黄连粉针剂治疗高热效果与氨苄青霉素相同,其抗病毒力优于抗菌力.
1993年06期 257-258+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4 ] - 颜永潮;
<正> 童某,男,45岁,患者于1986年1月骑自行车时外阴部受伤,继而排尿不畅、尿细4月,于1987年5月22日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尿道造影证实:尿道狭窄。5月31日行尿道内切开术。住院治疗31天,一般情况好,排尿畅而出院。1990年7月又有外伤,再次出现血尿、尿线变细、排尿困难。诊为尿道狭窄。因不愿第2次手术,要求中医诊治。诉述:小便不畅,尿痛,排尿时有阻塞感,尿如细线,点滴而下,
1993年06期 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凌扬;杨廷光;符为民;
本文对30例急性心功能衰竭病人采用中药“泻肺利水合剂”治疗,总有效率93.33%。作者认为本病以心气阳虚为本,水气上逆为标,提出急性心功能衰竭的治疗大法应为泻肺利水、益气温阳,且以泻肺利水为急为先,并初步提出了本病的分型。
1993年06期 259-26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徐秀峰;
<正> 急性大咯血属中医急症,来势凶险。如能辨证精确,随机化裁,常可收桴鼓之效。先师张子琳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应用清燥救肺汤治疗此病多例,均收效甚捷,现报道如下。闫某,男,69岁,1978年12月4日初诊。主诉:咳嗽1月余,大咳血6日。患者感冒1月未愈,咳嗽频作,痰中带血,至晚咳剧,咯血碗余,遂送某医院救治,经西医检查原因不明,按咳血一般处理未效,后改服中药泻心汤加味两剂,咳血略减。赴另一医院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不收住院,病势危笃,遂邀张师治疗。察其精神萎顿,面色(白光)白,眼眶凹陷,语音低微,咳血多次,每次约300ml左右,血色由暗红转为鲜红,伴胸闷不舒,口干思饮,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辨证属燥热伤肺,肺失润降。拟清燥润肺治其本,止咳宁血治其标。用清燥救肺汤加减:生地15g,阿胶(烊)15g,楷杷叶、杏仁、桑叶、桔梗、紫菀、白前、橘红、半夏曲各6g,苏子、黑芥穗5g,海浮石、大小蓟各9g,白茅根12g,怀牛膝、仙鹤草
1993年06期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王明义;姚九香;金涛;
<正> 笔者近5年来自拟白桔三黄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6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最大49岁,最小12岁;咯血史最长13年,最短3天;大量咯血者(>500ml/日)7例,中等量咯血者(100ml~400ml/日)28例,小量咯血(<100ml/日)27例;合并肺部感染41例,肺结核16例,肺癌5例。中医辨证分型属痰热内蕴者33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咯吐脓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重者高热,咳嗽剧烈,咯吐脓痰或绿脓痰,量多,胸痛胸闷,口苦口臭,或牙龈肿痛,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腻,脉滑数;火热灼伤肺络29例,主要表现为反复咯血或痰中带血,重则大咯血不止,伴烦躁不安,口苦口干,头眩或
1993年06期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0 ] - 吴成;
<正> 眉棱骨痛多见于神经血管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病、青光眼等疾病过程中,轻则眼眶自觉不适,重则眼眶胀痛,牵及整个头部,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烦躁失眠,甚则剧痛难忍,眩晕欲仆,故属急难顽症范畴。孟澍江教授行医数十载,对本症证治经验丰富,兹介绍如下。1 究病机风痰瘀热交阻为息孟老认为,本病虽表现于眼眶周围,然病机却牵涉全身,尤以肝、脾、心、肾为要。详究病机无非风、痰、瘀、热四者为患。其风显非外风,乃系肝肾阴亏,虚阳亢逆,上扰清窍所致;其痰或
1993年06期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郝艳新;
<正> 古今醒酒方虽多,但疗效并不理想,笔者偶以耳尖放血法治之,竟获佳效。此后用治12例,屡试屡验,现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及结果医者洗净双手,先用手指按摩患者耳廓,使其充血,取75%酒精棉球于双侧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局部消毒,再用
1993年06期 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叶世龙;
<正> 梅国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研究数十年,理论修养深厚,临床造诣亦精,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之治疗,尤有独到之处,兹择要简述于下。1 益气养阴兼顾标本梅师认为,心衰虽云病位在心,实乃少阴为病,关乎心肾二脏,健则相互促进,病则彼此影响,故有言心衰不可舍肾之说。其病变总以心肾阳虚为本,轻则以心阳虚为主,肾阳虚次之;重则变化莫测,难以逆料。其证除心阳不振外,更多气阴两虚,且二者依阴阳互根之理,又可相互
1993年06期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0 ] - 李仁柱;
<正> 心绞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指压穴位法治疗心绞痛25例,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治疗的25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当前我国采用的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心绞痛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2岁;25例患者中按全国标准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8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劳累型17例,自发型8例,有心绞痛病史最短为1年,最长为15年。
1993年06期 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6 ] - 韩乐兵;
<正> 武汉市著名老中医章真如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年,对治疗肾小球肾炎研究颇深,临床恒取效验。笔者跟师侍诊,不揣浅陋,将章师治疗经验撷要如下。1 急性治肺慢性治脾肾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多出现肺卫症状。章师主张,对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治肺,对于慢性肾炎则治脾肾。因肾炎急性期水肿较明显,发病迅速,病程短,为“风水”,病位在肺,发病机制系水湿内伏,风邪外袭,而肺主表卫外,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化,
1993年06期 267-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黄文章;
<正> 患者,男,45岁,因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有频繁呕吐2天入院。 1962年患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1963年因患粘连性肠梗阻做第2次手术。近来多食生冷食物后腹痛绕脐,呈阵发性绞痛加剧,已有2天停止排便排气,呕吐胃内容物较多,腹胀,隐约可见条索样肠型,下腹部压痛,反跳痛,体温36.8C,白细胞11×10~9/L,腹部X光检查见数处阶梯样液平面。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腹膜炎。采用补液、抗炎、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口服植物油、热敷腹部、胃肠减压等方法均不效,要求中医诊治。证见患者恶心,腹胀痛拒按,3日无排便,面色苍白,口干不欲饮,腹喜热敷,
1993年06期 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郑邦本;
<正> 郑惠伯主任医师业医六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曾自拟“肺炎合剂”治疗小儿肺炎,疗效可靠,现介绍如下。1 辨治规律1.1 发病机理1.1.1 基本病机郑师以“痰、热、闭”概括了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小儿“稚阴未长”,病理上更易出现阴伤阳亢的证候,因此病性易向热毒转化。小儿支气管肺炎早期,虽可见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等风寒闭肺证,但寒邪可迅速化热,而向卫气实热证
1993年06期 269-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4 ] - 王仁群;
<正> 笔者运用鲜地龙内服、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高热惊风2例,效果良好,兹介绍如下。例1 王某,女,4岁。1992年3月27日来诊。患儿白天玩耍时汗湿衣服,至夜间突然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神昏,抽搐2次。诊时体温39.4C,面红目赤,呼吸急粗,舌质红,苔薄黄白相兼,脉浮数。辨证:风热外感,热盛惊风。治则:疏风清热,熄风镇惊。挖新鲜地龙数条,洗净捣烂,加开水、白糖适量取汁,频频灌服;另用鲜地龙捣烂如泥贴敷于涌泉穴。药后未再抽搐。半
1993年06期 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张革思;
<正> 本文旨在应用深部体温计所测得的脏器温度变化结果,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卫气营血传变的病理过程和物质基础,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发热患者30例,病种为流行性出血热,辨证属温病范畴。年龄15~70岁;男22例,女8例。
1993年06期 27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3 ] - 陈国华;
<正> 刘某,女,57岁。患者1983年8月21日无诱因出现尿血,1周后发热,T39℃,尿常规RBC(++),WBC(++)。以“泌尿道感染”收住院。第2天T40℃,寒战,腹痛,呕吐;第3天T40.5℃,伴腹胀、腹泻稀水便;第4天T41℃,上述症状加剧,腹绞痛后排洗肉水样血便。大便常规RBC满视野,隐血(++++)。血象:WBC 14×10~9/L,N 0.88,L 0.10,E 0.02。第5~9天大便量1000~2500ml/日,均为暗红色果酱样血性液体,混有坏死脱落肠膜,具腥臭味,并见神志模糊,烦躁谵妄,语言障碍,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已进入休克状态,拟诊“中毒性痢疾?”、“肠
1993年06期 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周杰;
<正> 自八十年代发现心钠素后,国内外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有着日新月异的进展。近年来,国内就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的研究作了初探,但较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差甚远。为促进心钠素在中医中药、中西医结构领域中的研究应用,本文就心钠素及其在中、西医中的应用与研究作一回顾。1 心钠素早在1964年,Jamieson等就发现,心房心肌细胞中存在一些分泌、贮存颗粒,Debld等证明该颗粒可能是一种肽。1984年初,加拿大De-bold、美国Currie与日本Matsuo几乎同时在大鼠与人心房组织中分离、提取到一类纯化的鼠与人多钛,分别由21~35个氨基酸(aa)组成,称心房肽(Atriopeptin),或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1993年06期 27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黄红英;
<正> 近年来,临床应用外治法治疗小儿高热屡见报道。其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患儿乐于接受,为中医治疗小儿高热开辟了新的途径。1 敷贴疗法1.1 药物敷脐曾氏用青蒿、石膏、燕子泥各50g,滑石30g,茶叶、冰片各20g共研末,与甘油和蛋清调成糊状,冬季另加鲜葱泥,夏季加鲜丝瓜藤、叶泥,敷贴患儿神厥穴治疗高热137例,其中感染性高热31例,有效率为96%;非感染性高热106例,有效率为84.9%。文氏选用紫雪丹填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00例,结果体温在1天内降至正常、且2天内不再复升者
1993年06期 27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苏英;赵连臻;徐树东;
<正> 我们自1992年6月至8月,自拟“清热饮”重用生石膏治疗小儿高热1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168例中,男91例,女77例;1岁以内21例,1~3岁43例,3~7岁56例,7~12岁48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129例,支气管炎8例,肺炎早期6例,风疹12例,腮腺炎8例,颌下腺炎3例,副鼻窦炎2例;体温38.5~38.9℃ 76例,39~40℃92例;周身淡红色丘疹者12例,咳嗽、流涕、咽充血者96例,扁桃体肿大Ⅰ°42例、Ⅱ°75例、Ⅲ°10例;扁桃体化脓者4例,腮腺肿大8例,颌下腺肿大3例,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者14例;舌质均红;苔薄白者78例,苔白腻者6例,
1993年06期 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6 ] - 曹宪民;陈家友;
<正>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与固定于1968年由Wortzman正式命名后,国内报告逐渐增多,但多为陈旧性且为手术治疗,急性脱位以及合并寰枢椎骨骨折者则报道鲜见,仅数例,且有死亡的惨痛教训。1989~1990年间我科收治了基层医院转入的3例病人,均因头颈推拿所致,经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例,男2女1,年龄分别为12岁、31岁和22岁;3例均因起床后感颈部不适及头颈轻度活动受限而经头颈推拿后症状,明显加重,病程10~30天,平均18.3天;均有突发性斜颈、头颈活动明显受限、头颈僵直
1993年06期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7 ] - 黎明质;
<正> 刘某,女,27岁。1991年6月13日入院。1月前因患胃大弯粘液细胞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癌、卵巢转移腺癌而行胃大部切除、网膜淋巴结清扫、双侧卵巢肿块切除术。术后第3天体温升至39℃,开始用化疗:5-Fulg/次,1日2次静脉滴注;阿霉素50mg,每周1次静脉滴注。化疗第12天,自诉口、咽疼痛,吞咽时食道剧痛,下腹部阵痛,大便水泻,伴恶心呕吐。上述症状逐日加重,于6月29日停止化疗。7月1日五官科会诊所见:张口困难,口腔上下唇、两颊、软腭、悬雍垂、咽前后壁广泛性溃疡,多处溃疡融合成片状,表面覆盖伪膜。先后取溃疡伪膜及大小便标本检查霉菌,均属阴性。考虑为化疗所致的口腔溃疡和胃肠功能紊乱,经对症处理和常规口腔护理近1月,疗效不显著,于7月13日转入中医科。
1993年06期 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黄柳华;
<正> 急性肠梗阻属常见急腹症之一,在严格明确诊断前提下,对有条件进行非手术疗法的患者,应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法指导临床,确能收到满意效果。兹介绍病例二则如下。例1 林某,女,63岁。因腹胀腹痛1天伴发热呕吐十余次于1991年7月8日入院。初时疼痛局限于右上腹,入院后呈全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左侧腰部放射,拒按,不能平卧,频繁呕吐胃内容物及黄绿色胆汁,无排便排气,舌红苔黄燥,脉弦细数。既往有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入院后经查体、X线腹平片、腹部超声检查确诊为急性单纯性机械性
1993年06期 28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韩艾;吕英;徐占光;杨锡燕;
<正> 我院急症部自1991年8月以来,对40例高热患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40例高热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体温39~40℃者34例,40℃以上者6例;病程7天内17例,8~15天内14例,16天以上9例;伴头痛30例,咳嗽12例,咽痛11例,便秘14例,寒战9例;理化检查,出现肺纹理粗乱12例,白细胞升高11例,血沉增快9例。2 治疗方法主穴:大椎刺络拔罐,令出血5~10ml,每日2次;配穴:风池、合谷、曲池,提插捻转泻
1993年06期 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邓来送;
<正> 中药“三宝”指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为中医热入心包、神昏窍闭之危症的抢救用品。“三宝”中均含有芳香药物,因此均有开窍苏醒的作用。一切危重病证如温病热入心包、痰火内发之中风中脏腑昏迷,肝肾阴虚,肝血郁滞之昏迷等均可使用。“三宝”中除芳香开窍外,又有清热解毒、化痰镇惊、通便等作用,由于各药组成有所不同,临床应用也各有所侧重。笔者从事中医药工作40多年来,常见到有的医生对这类成药的效用组方、药量及适应症等区别不甚清楚,而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在此谈谈个人体会,供同道参考。安宫牛黄丸方出自《温病条辨》卷一,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各一两,珍珠五钱,冰
1993年06期 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王仁强;
<正> 胡某,男,64岁,1993年4月28日初诊。 5天前不慎受寒,感畏寒,发热,咳嗽,咳吐黄白相间痰,伴咽喉疼痛,口干思饮,恶心欲吐。曾到某医院经用抗生素治疗两天,病情未能减轻,遂来本所求治。刻诊:肌肤灼热,汗出不畅,咽痛,咳嗽,口干思冷饮,大便干结,少腹隐痛。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查:T39.9℃,P 104次/分,R 26次/分,Bp 17.5/11kPa。急性重病容,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Ⅱ°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湿啰音。心率104次/分,律齐,未闻杂音,肝脾未扪及,双下肢不肿。白细胞13.4×10~9/L,中性0.90,淋巴0.10。胸片示双下肺感染。中医辨证:风热外感。治则:辛凉解表,清肺透热。药
1993年06期 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陈井五;
<正> 患者,男性,34岁。因两膝关节痛而就医,要求中医诊治。见两膝关节无肿胀,痛有定处,舌苔薄白,脉沉弦,余无其它异常。诊为寒湿痹痛,医生处方用牛膝、乳香、麻黄、土鳖虫、没药各36g,番木鳖300g,未经炮制,共碾为细末,分15包,每次服1包,每日早晚服2次,白开水送下。患者按医嘱配制,首次服1包后30分钟即觉
1993年06期 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孙斌;
<正> 病例1 黄某,男,55岁,干部。初诊:1988年10月1日。患者于两年前出现头晕,目眩,初发时仅头晕、呕吐,数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此后眩晕发作逐次加重,次数亦渐频,曾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用中西药物及封闭治疗18天无效。近两月来发作频繁,每日2~3次,发作时毫无预兆,卒然如坐舟车,天旋地转,耳鸣,动则恶心呕吐,伴口苦舌燥,晨起痰多。血压13/9kPa,面色略显灰暗不泽,舌质红,苔黄,舌中部苔腻,脉象沉弦细滑。眼球水平位震颤明显。辨证属阴虚内热,痰郁上扰。治法:养阴清热,除痰解郁。处方:羚羊骨15g(先煎),竹茹9g,龙骨30g(先煎),守宫3条,僵蚕9g,黄芩12g,沙参18g,玄参15g,郁金9g,白芍15g,丹皮
1993年06期 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宋康;
<正> 例1 吴某,男,72岁。1991年1月5日入院,入院时语言不利,口眼喎斜已1天,头颅CT检查示:右顶叶脑梗塞。既往有高血压史二十余年,并有3次“中风(脑梗塞)”病史,1986年患直肠癌而行手术。入院后即予甘露醇、心痛定、脑复康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至第5天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呃逆频频。中医会诊认为系肝风挟痰,上蒙清窍,走窜经络之象,以豁痰熄风、醒神开窍为法,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加减煎汤鼻饲,每日2次。次日病情恶化,神识不清,目合口张,肢冷汗多,喉间痰鸣,同时出现柏油样黑便,日5~6次,隐血试验强阳性,血压14.7/8kPa。神经科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直肠癌转移可能”,两度发出病危通知。中医
1993年06期 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石炜;
<正> 例1 湿困头阳患者,女,38岁。形体肥胖,系头痛缠绵,每逢阴雨则加重,来诊时舌红紫,苔腻,边有齿痕,脉滑数。此乃久病入络,湿浊随逆气上扰清空,阻塞脉络,不通则痛。治宜清热燥湿,升清降浊,祛痰化瘀,以“清空膏”加味:川芎10g,柴胡30g,黄芩10g,黄连10g,羌活15g,防风10g,清半夏10g,陈皮15g,茯苓20g,麦芽20g,炙草10g,水煎日服1剂,日3次。用药15剂后头痛大减,予六君子汤加味调理。随访4年未复发。例2 气滞血瘀 患
1993年06期 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正> 乔保均老中医善用芒硝经验琐谈①粉剂外敷治乳痈:取芒硝500g碾碎装入20×15cm布袋内,敷于乳房表面。待芒硝硬结成块,倒出晾干,碾碎后再行外敷。主治乳痈证见局部变硬,肿胀热痛,身热寒战者,重者配炒麦芽100g,蒲公英50g,日1剂,水煎服。②配甘遂填充神阙治疗肝硬化腹水:取芒硝3g,甘遂1g共研末填充肚脐,外贴伤湿膏固定,2日一换。此法对肝硬化腹水有利尿作用,可减轻症状。③冲服治疗癫狂症:乔老常在清心宣窍之剂中加入芒硝一味冲服,用治心热生痰、
1993年06期 287-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