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

  • 中医急症的创业者——记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学文教授

    李军

    <正>张学文教授业医四十年来.治学严谨,勇于索源创新.他强调提高中医急症救治疗效是发展中医学术的关键.长期致力于中医急症之临床和新药研究,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呕心沥血,是我们后学者的楷模.幼承家学多勤奋 湿热急症创新说张学文教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闻医道,目染家学,深得其父张致东先生(字金山.汉中名医)嫡传.十六岁时已能熟诵《脉经》、《本

    1994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临床研究

    周仲瑛,金妙文,汪君梅,王志英,吴勉华,周珉,过伟峰,周学平,徐德先,汪瑶君,俞天祥,柏瑾,孙景振,周义

    遵循异病同治原则,以清气泄热、凉营化瘀为法研制成“清气凉营注射液”和“清瘟口服液”,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乙脑、流行性腮腺炎及腮腺炎脑炎、重症感冒等616例,并与西药治疗组402例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在疗效、体温下降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免疫功能状况、对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清气凉营剂对病毒感染性高热有较满意疗效.

    1994年01期 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44 ]
  • 偏头痛治验1例

    孙斌

    <正>雷某,46岁.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职工.1990年8月10日就诊.患者右侧偏头痛一年多.时轻时重.近3、4个月加重.每天均有发作,甚时牵引右面部及颊部.每日须服用“止痛片”8~10片.曾经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无效,故来诊.现症见

    1994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新加宣白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王宝见,王德臣,赵国民

    本文阐述了中风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因病机,并报道临床上将45例中风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新加宣白承气汤治疗组30例、西药抗感染对照组15例,两组其他针对中风的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在控制肺部感染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验证了新加宣白承气汤的疗效.

    1994年01期 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6 ]
  • 血宁冲剂加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咯血体会

    陈健

    本文报道采用血宁冲剂口服,同时应用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咯血24例(治疗组),并随机与西药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止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肺热、肝火、阴虚热炽三型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本疗法是治疗咯血的一种有效疗法.

    1994年0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陕西省首届中医急症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华荣

    <正>1993年12月8~10日陕西省首届中医急症学术研讨会及第一届急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共收到急症研究论文50余篇.参加代表80余人,代表们就近年来中医药在外感高热、中风病、心痛、急腹症、烧伤、厥脱、急症文献、急症护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并评选出关于中风病、出血热,急腹症,外感高热研究的优秀论文5篇.陕西中

    1994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河南省中医急症协作和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张国庆

    <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河南分组主持召开的河南省中医急症工作和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9月16~17日在郑州举行.全国胸痹急症协作组组长沈绍功教授亲自到会指导工作并做专题学术讲座.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河南中医急症研究所名誉所长尚炽昌教授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吸收新的组员单位参加河南分组,并就河南分

    1994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中药治疗上消道出血临床观察

    朱广华,符为民

    本文报道采用化瘀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含消化性溃疡及胃炎)210例,取得临床治愈161例,显效23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6.62%的良好效果.从临床疗效反证了“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是本病的病理中心,从而证实了唐容川的“化瘀止血”法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且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1994年01期 1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9 ]
  • 曼陀罗泽泻汤控制发作期耳源性眩晕

    刘剑锐,彭云霞

    <正>痉挛,微循环障碍,膜迷路积水而致;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痰湿上犯清窍.本方取曼陀罗(主要含莨菪类生物碱)化痰解痉以熄风;重用泽泻,利水去湿以洁清窍,二药可起到缓解内耳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作用,故能迅速控制其发作期症状.

    1994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

    刘兴碧,袁致祥

    本文报道将5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2例和西医治疗组30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施治.两组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电图、信息叠加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

    1994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8 ]
  • 新生儿窒息性脑损害的中西医结合急救探讨

    伍绍维,王纯君

    <正>窒息性脑损害是分娩过程中常见的新生儿急症,病情危重,急救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救疗效,1989年1月~1991年12月期间,笔者采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注射液和增强脑营养代谢的维生素C大剂量静滴为主,与单纯西医常规急救疗法进行了对33例新生儿窒息性脑损害的治疗观察和对照比较,从结果初步看出,观察组的急救效果较对照组为好.现作如下分析讨论.

    1994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辨证取穴治疗尿闭

    陆伟慧

    <正>1 糖尿病致神经性膀胱麻痹某女,73岁,1992年8月28日因“糖尿病Ⅱ型”及“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尿潴留”入院治疗月余,血糖已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尿潴留仍未解除,一直保留导尿,故邀针灸医生治疗.诊时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苍白,保留导尿.取穴:第一组(肾俞、中膂俞、气海俞);第二组(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加百会穴.两组穴交换使用,隔日1次,每次针后以艾条温和灸腹或腰骶部20分钟.针灸10次后,病人自觉有尿意.继续针灸治疗1月后,拨去导尿管,患者能自行解出小便.

    1994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并MOF233例分析

    郑伟

    <正>我院1987年3月至1993年2月6年间收治老年肺心病并多脏器损害(简称MOF)233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年共收治急性期肺心病724例.60岁以上老年肺心病596例(占同期肺心病患者的82.3%),老年肺心病井MOF233例(占同期老年肺心病患者的39%).所有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2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本组233例中.男性132例,女性101例,最高年龄89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年龄69岁.从发病至MOF发生时间为3~42天,平均22天.诱发原因均为呼吸道感染.

    1994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1 ]
  • 中药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50例

    诸惜勤,李惠群

    <正>近年来,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渐见增多,有流行趋势,其发病急、喘憋重,对于婴幼儿危害很大.我科于1986~1991年间.以清热活血通腑为法应用中药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均系我科住院和门诊患儿,共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6个月以内14例,6个月~1岁20例,1岁~2岁16例;发病季节以冬末春初为多见,11月~次年3月份发病者占70%以上;本组患儿有家庭哮喘史5例.婴儿湿疹史12例,荨麻疹发作史3例.

    1994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论“尸厥”与外三阳五会

    何爱华

    本文经考证认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医药学家秦越人(扁鹊)曾运用“厉针砥石”,取“外三阳五会”的急救措施成功地抢救了赵(虢)太子的“尸厥”昏迷,此乃中国医学史上首次见载的急症抢救成功病例,其所选用的穴位主要以人中、百会为主穴,以少商、涌泉、厉兑、隐白、少冲为配穴.

    1994年01期 2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4 ]
  • 《金匮要略·杂疗方》急症医学思想初探

    秦国政

    <正>《金匮要略》“杂疗方”以及“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各禁忌并治”三篇,是否仲景原作,历来颇多争议、余以为这三篇原文内容除极少部分外,大多数应属仲景原文,此外,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考证其著者是谁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结合临床实际去研究文献本身的内容,用以指导临床.本文仅对“杂疗方”篇内容中急症医学思想作一初探.1 指导思想1.1 储物备急、以应万变 仲景认为治疗急症应做到事前准备充分.储物备急.以应万变、如制三物备急丸“密器中贮之”、以作急需之用.此方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以及“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等急卒病症.凡寒邪内盛、便闭里实之诸率暴病者.用暖水吞服之.可攻逐寒邪实闭以救危急.如此之类、文中甚多.

    1994年01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内痔嵌顿26例

    周世杰

    <正>我们自1990年以来,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内痔嵌顿2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6~54岁,平均32.4岁;病程2小时~6天,平均1.3天;努责大便引起9例,内痔注射术后出现4例,因食辛辣引起2例,大量饮酒引起5例,上感引起2例,无明显诱因4例;患者均有肛门环状水肿、红肿发炎,并有痔核内血栓形成,部分患者有痔粘膜坏死、溃烂、渗液,肛门坠胀,疼痛剧烈,坐卧不安,行走不便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大多在12×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偏高.

    1994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康良石防治急黄经验

    康俊杰,康素琼,康良石

    <正>急黄由热毒内陷所致,病情危急.导师康良石主张采取“四早”措施防治,现介绍如下.1 阳黄宜早清里驱邪温疫传变,阳黄常为伏邪里发,多见但里不表与表里分传二证.前者除黄疸外,伴有沉困无力,怠惰好卧,纳呆呕恶或厌油腻,小便黄赤如浓茶,舌偏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等;后者既有前述表现,又有恶风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咽痛,出现风疹等表证症候.对此,导师主张宜及早清里,可选栀子根、白花蛇舌

    1994年01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15 ]
  • 参附汤治愈快速性心房纤颤1例

    易继兰

    <正>气血而出现心悸、气短、背寒等症,因此,温阳益气是治疗的中心环节.参附汤由人参、制附片组成,其中人参大补元气,伍大辛大热之附子温壮元阳,二药相须,具有助心阳、补心气的作用,故治疗快速性心房纤颤有效.药理研究亦表明,参附注射液具有增强心脏的功能,调整心律,心率的作用.

    1994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王士相教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经验

    王崇仁,李宝珍

    <正>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秋季节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热病范畴.著名老中医王士相教授对本病证治规律研究有素,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由外感暑温时邪所致,多挟湿邪.导师强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具有营卫空虚、肌腠不密、每易感受病邪,且传变迅速的特点.因此治疗上应针对此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1994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1 ]
  • 陆永昌教授防治中风先兆的经验

    曹晓岚,陆维娜,陆永昌

    <正>山东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教授陆永昌从医治学6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疾病的诊治.近10余年来,致力于中风病的研究,卓有成效.有幸从师学习,收获颇丰,兹将陆老防治中风先兆经验介绍如下.陆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先哲近贤对中风先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虽然中风病发病急骤,变化多端,证候纷繁,病势凶险,预后较差,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首,但其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和

    1994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5 ]
  • 刘洪祥主任医师治疗崩漏的经验

    王光辉

    <正>崩漏的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对其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也很多.不便掌握.刘师受《医宗金鉴》治疗崩漏应“虚补瘀消热用清”之提法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将本病提炼为“热、瘀、虚”三个类型,同时发现,肝郁所致崩漏亦不少见,因此另加“郁”型.1 热伤冲任型证见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鲜红,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音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固经涩血.方用自拟二地芩芍汤生地30g.生地榆30~50g,黄芩12~18g.白芍15~30g.水煎.日1剂.2次分服.方中以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生地榆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其性主收敛.

    1994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冠心病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戴居云

    <正>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中“胸痹”、“心痛”等范畴.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取得了较好效果.除了按传统的中医方法辨治研究外,我国医务工作者还还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冠心病针灸治疗后客观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现将这方面近10年的有关资料作一综述.1 以心功能为客观指标的观测心功能检查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种.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可以影响左心室功能.目前认为

    1994年0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大柴胡汤急症应用概况

    陈荣

    <正>大柴胡汤系《伤寒论》名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白芍、大黄,并增生姜用量而成.功能为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本为伤寒少阳兼腑实证而设.从急腹症的运用开始,现代已广泛运用于各科急症临床.兹将近5年来本方用于急症的文献概述于下.1 急性胰腺炎王氏等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84例,肝郁气滞加川楝子、玄胡、川朴,肝胆湿热加茵陈、金钱草,胃肠热实加元明粉、败酱草、蒲公

    1994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7 ]
  • 参麦冻干粉针的工艺实验研究及质量考察

    朱祯禄,戴薇,何仲祥

    参麦注射水针剂制成冻干粉针,选用适量葡萄糖作支架剂,冻干液调整值至pH7.5取得满意结果,药品成型性好、速溶、澄明、使用方便.粉针与水针质量比较检查,两者质量一致.经稳定性加速破坏实验,从外观、澄明度、药液pH值及人参总甙含量与相应水针比较,粉针比水针稳定,本品室温可存放两年.

    1994年01期 35-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8 ]
  • 柴浩然治疗宫外孕验案二则

    柴瑞霁,柴瑞霭

    <正>1宫外孕破裂从“内崩”论治范某,女,32岁,农民.1966年4月19日初诊.患者停经50余天,于当日上午突发右侧少腹剧烈疼痛,渐扩散至全腹疼痛,冷汗淋漓,晕厥2次,以妇科急诊住院.入院后疼痛稍有缓解,妇科检查:宫颈呈紫蓝色,有摇举痛,后穹窿饱满,穿刺抽出不凝固暗红色血液;右腹部压痛明显,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诊为子宫外孕,建议

    1994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9 ]
  • 中药治疗颅脑术后发热验案二则

    黎济民

    <正>笔者运用芪附穹黄枳朴丹芍四君子汤化裁.治疗颅脑术后发热兼有便秘者,临床疗效较满意.兹介绍如下.例1 韩某.男,30岁.1990年5月2日会诊.患者于1989年9月中旬因脑外伤血肿曾行开颅术.此次于4月23日行颅骨修补术.术后情况尚好.故于27日又行第2次颅骨修补术.术后2小时即出现高热.体温常在39~40℃之间.经用药物及物理降温6天不效,故邀余会诊.诊见面色晦暗略红,神志昏迷不清.时而扬手掷足.时而口唇跳动.肢末不温,喉间有痰阻不畅.纳食难下.大便多日未行,腹部按之稍有硬满感,舌苔薄黄,质暗红.脉浮数无力.证属气阳不足.兼有腑实瘀滞郁热.

    1994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运用痰瘀同治法治疗内科危重症的体会

    马军,陈绍宏

    <正>内科危重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虽有不同,但在危急阶段常会出现津血病变而成痰成瘀.由于痰瘀性凝滞,互相影响,胶结难化,因此如能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采用祛瘀化痰法,往往能迅速控制病势,使病情趋于稳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兹举案例说明.1 头痛王某,男,57岁,工人.1991年12月7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在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屡服中西药无效.现头痛,以左侧颜面为甚,痛时有筋脉跳动感,咀嚼及说话时痛剧,近月病情加重,不能刷牙及进食硬物,服大量颅通定、苯妥英钠不应.痛时口流涎水,心

    1994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张志钧教授蛔厥验案二则

    曹正柳

    <正>1 蛔死胆道嵌顿案 李某,女,66岁,1988年4月14日初诊.于4月10日突发上腹不适,阵发性绞痛,辗转不安,呻吟不止,伴恶寒发热,巩膜黄染,恶心呕吐,门诊以“胆道蛔虫症”收普外科住院观察,因无手术指征而转中医科住院治疗.刻诊:恶寒发热,右上腹部胀痛不适,食纳不振,时恶心欲吐,食后腹胀、腹痛更甚,口干,烦躁,四肢不温,大便干结如羊粪.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胆囊区有明显触压痛,腹肌紧张,右侧胆囊点经络检查阳性,肝肋下未触及,舌质暗红,苔黄而薄腻,脉弦滑数.体温37.8℃,心率90次/分.血常规:Hb93g/L,WBC11.6×10~9/L,NO.72.L 0.24.E 0.04.AKP15°.肝胆B超提

    1994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脑脉康治疗缺血性中风96例

    张立坚

    <正>我们应用锦州黑龙制药厂生产的脑脉康注射液救治了96例急性期轻、中度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46例.设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两组均为处于急性期(发病在1周以内)的轻、中度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分组.两组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治疗组共96例.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84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梗塞9例;男性86例.女性10例;年龄45~68岁.平均61.5岁.对照组共78例.其中脑血栓形成68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脑梗塞7例;男性70例,女性8例;年龄43~66岁.平均62.3岁.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

    1994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 中药灌肠治疗高热68例

    刘曦明

    <正>1991年4月至1992年10月我们试用中药煎液灌肠治疗高热6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病例选择持续高热

    1994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8 ]
  • 下法治疗急症二则

    王新者

    <正>1 石淋案 金某,男,20岁.3天前突发左腰背部绞痛来院.腹平片示左输尿管中段结石.约0.5×0.7cm大;小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即给予镇痛排石治疗,效差.现患者表情痛苦,腹部胀痛,左腰背部疼痛明显.叩击痛(+),呕吐,大便4日未解.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紧.诊为石淋,证属实热内结干下焦,腑气不通,水道不利.治予通腑泻热.排石止痛.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川厚朴、木通各15g.枳实、芒硝(冲服)、丹皮、知母、生甘草各10g,滑石、川楝子、元胡各20g.金钱草、鸡内金各30g,2剂.水煎服.日1剂.必要时西药镇痛.

    1994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中医针刺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傅贵荣,钱宝延,罗希芝

    <正>随着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如何争分夺秒、及时有效地对急症进行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用中西医结合,采用针刺法对某些急症进行院前救治,取效颇佳.为病人减轻了病痛,为救治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现将我们对50例不同病症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病人均属院前(家中、路遇、门诊急诊就诊时)发病.男性39人;女性11人.高血压病7例,癫痫大发作4例,心动过速6例,心绞痛4例,哮喘持续状态4例,癔症抽搐4

    1994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3 ]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暴崩一例

    崔桂波

    <正>李某、34岁、农民.已婚.1991年8月27日诊:患者因经期过度劳动,致月经淋漓不净20余天,休息后乃止.但体力一直

    1994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下法治愈肠伤寒1例

    沈祖法

    <正>近年来笔者用下法治愈数例耐氯霉素的重症肠伤寒,介绍1例如下.患者.宣某,男性.30岁,干部.以发热3周伴咳嗽、咽痛、头痛于1989年12月28日入院.入院前3周因劳累后受凉.出现鼻塞、咽痛、咳嗽,继则咳痰、发热.体温37.5~38℃,拟诊“上呼吸道感染”而对症处理.但病情不缓解.近3天来体温升高至39~40℃,以午后为甚.无腹痛、腹泻.T39C,P108次/分.R22次/分.Bp17.3/8.0kPa、实验室检查:WBC6.3×10~9/L.NO.75.L0.25.Hb118g/L.血肥达氏反应:0.1:160.H.甲、乙均(一).拟诊:“发热待查.沙门氏菌属感染?”

    1994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9 ]
  • 全国胸痹病(冠心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吴凯,整理

    <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主持召开的“全国胸痹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25~27日在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包括内蒙、新疆、西藏)的一些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及各地医院的代表80余人.会议共收到论文551篇.大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务处长苏诚练教授主持.首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组长沈绍功教授致开幕词,并作了辨证序列方药诊

    1994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