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

  • 安宫牛黄散治疗肺胀神昏(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附140例临床分析

    杜怀棠,周平安,姜良铎,郝瑞福

    本文报道以安宫牛黄散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肺性脑病109例,有效率为58%~85%,死亡率为25.7%,与1981年以来未用本药治疗的31例相比,明显为优。

    1995年06期 244-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5 ]
  • 温热病防传杜变的临床探讨及机理研究——附172例临床分析报告

    杜树明,邓宇航,陈原,张革思,傅宗道

    本研究选择流行性出血热(EHF)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表明:温热病传变的病理基础为疫毒邪火和气阴耗伤,出血、瘀血系传变的病理标志;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等多法联用,对172例患者采用清瘟散等制剂,多途径投药,分阶段进行应急处理和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7%,病死宰为0.97%(p<0.01)。并通过病理学的深部体温、甲皱微循环、细胞酶组织化学以及动物病理模型的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等方面的研究,阐明温热病传变的实质是:严重感染,引起脏器功能和实质受损、衰竭,微循环障碍,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而损伤多种重要细胞器,并有氧自由基损害的参与。同时还揭示了:所选中药新制剂具有的抗病毒,降解内毒素,改善微循环,保护受损器官、组织、细胞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是能有效地防传杜变的机理所在。

    1995年06期 247-2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5 ]
  • 热必宁治疗外感高热急症的临床研究

    涂晋文,洪亨惠,董梦久,熊家平

    本文采用以清、解、和、下四法联用而设计的热必宁治疗外感高热急症300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12例及单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组6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平均为21.92小时),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用清热解毒法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6.50小时和38.64小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其症状、体征改善迅速。文中还对治法、服药方法及疗效机理等进行了探讨。

    1995年06期 252-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2 ]
  • 温病伤阴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附178例观察分析

    罗玲,田令群

    <正>在温病临床过程中,最易出现伤阴证候,尤其在中、后期表现得更突出。阴液耗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和预后。为此,我们将温病伤阴的证候进行了临床研究,探索温病伤阴的证候特点,使其临床证候规范化,有利于找出温病伤阴的临证规律。现将1990年元月~1993年6月由各协作组按同一实施方案提供的温病伤阴178例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78例全系收治住院和门诊急诊观察室收治的感染性发烧病人,体温≥38℃,具有舌少津、质红的表现特征。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颁布的《外感高热临床诊疗规范》,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五版的诊断标准。

    1995年06期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4 ]
  • 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症300例临床观察与体会

    荣远明,曾润生,谭飞祥,姚大睿,农辉娟

    本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热症南方协作组制订的《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结合本地区的用药特点和具体病情,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症30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治愈281例,占93.66%,显效10例,占3.33%,有效5例,占1.66%,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98.66%。文中将300例的一般情况,诊断标准、辨证分型、证候与病种的关系、辨证论治方案、疗效分析、病案举例等作了具体详细的报告,最后在讨论与体会一项,将临床观察发现的问题和诊治心得作了条理性的总结,并对外感发热症如何提高疗效作了探讨和汇报。

    1995年06期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0 ]
  • 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性高热气营两燔证的临床研究

    吴勉华

    <正>气营两燔证是多种外感热病常见的主要证候之一,可见于病毒及细菌性感染的发展过程,为热病传变进入极期的重要阶段,是热性病气分与营分同病的兼夹合并证,它既反映了多种疾病发病机理的同一性,但在不同疾病中还具有特异性,而从总的方面来说,把好热性病的气营关,及时挫降热势,是防止病情发展传变的重要关键,笔者对病毒性感染高热气营两燔证的临床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冀能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病毒性高热的优势的特色,对提高疗效,寻求辨治规律,探索疗效机理有所裨益。 1 临床观察 根据周仲瑛老师实践经验,认为感染性疾病的高热重证,临床一般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据此应用具有清气泄热、凉营化瘀作用的清气凉营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及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高热,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95年06期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4 ]
  •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0例临床观察

    <正>穿琥宁注射液是由四川省宜宾制药厂生产的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的纯中药制剂,可供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本药物,摸索最佳剂量和扩展应用范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牵头,4家医院共同完成了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0例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全部为住院或急诊留观病例。 1.1 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布

    1995年06期 26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8 ]
  • 飞仙牌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315例的临床疗效总结

    张晓云,赵文,方中

    <正>飞仙牌“鱼腥草注射液”是四川雅安制药厂的产品,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地上部分经蒸馏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功效。于1995年被指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我院急诊科1994年以来应用该制剂治疗了3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315例全部为急诊科观察及住院病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53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35.4岁,涉及4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即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本文病例中,有254例是发热病例,入院时体温情况见表1。

    1995年06期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0 ]
  •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67例疗效观察

    马战平,范淑惠,曹丽萍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本文应用穿琥宁注射液400~1200mg静点,结合口服中药汤剂共治疗外感热病患者67例,共有效率高达97%。提示本方法对外感热病简捷、方便、起效快且疗效显著,同时,作者亦提出了有待进一步完善观察治疗的问题,以供同道探讨。

    1995年06期 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0 ]
  • 高热与毒邪探析

    邵念方,骆丰

    本文通过对高热的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了毒邪致热的机理及证治规律。首先论述了毒邪的概念、性质及其致热特点,认为无论外感时邪、内伤杂病,其高热必由毒邪所致。高热的产生除与毒邪的性质、数量以及烈性程度有关之外,其关键还在于正气充盛与否。毒邪盛,正气充,正邪剧争,故发高热。进而提出治疗高热以因势利导,祛毒清热为原则,制定出以排毒解毒而清热为主的高热证治八法,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1995年06期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92 ]
  • 试论风温肺热病的内伤基础——附69例风温肺热病病型分类

    扬效华,焦扬

    <正>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邪毒所引起的四时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发的急性外感热病。“身热咳嗽烦渴”为必见证。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指出“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原则,结合风温肺热病病机特点分为三期:①初期,(邪犯肺卫)以表证为主,伴有咳嗽、咯痰,治以解表散邪。②中期(邪热由卫入气,或入营血),以痰热之邪壅肺为主要病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③末期恢复期症见余热未净、气阴两虚表现,治以养阴清肺、益气健脾。这是典型病人的一般规律,通过我科近期治疗的69例风温肺热病资料来看,这类病人约占一小半(33例)。另一多半病人(36例)临床表现三期均有其特殊性,究其原因,与其素有旧疾有关,即其内伤基础不同,病机、病证、治疗及预后亦均有不同。姜良铎教授在《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一文中就外感病的发生,发展与内伤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就风温肺热病与内伤的关系作一探讨。

    1995年06期 270-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88 ]
  • 温病伤阴与深部体温的关系初探

    徐健众,罗玲

    <正>人体深部体温(即深部组织器官的温度)较为稳定,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波动,而温热病患者由于感受邪热,致使阴液亏损,阴阳失衡,阴虚阳亢,进而影响深部体温。本文就温病伤阴与深部体温变化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病例选择 系1990年至1993年6月底收治的住院和门诊急诊观察室收治的感染性发热病人,体温在38℃以上,具有口渴喜饮、舌干少津质红、小便短赤、肌肤失润的表现特征。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颁布的《外感高热的临床诊疗规范》,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九版的诊断标准。

    1995年06期 272-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略述中风病发热的病机与治法

    丁元庆

    <正>急性中风发病后,常伴有发热,其中出血性中风约占80%~90%,缺血性中风约占40%左右。本文旨在探索中风病发热的病机与治疗方法,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 病机 1.1 气郁化热化火,情志不遂,恼怒抑郁,或情绪激动,为本病之常见诱因。情志之变,肝气内应,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气郁化热化火,火热内炽,外发高热。《冷庐医话》说:“盖郁未有不病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1.2 痰瘀化热 痰瘀痹阻为中风病之主要病机之一。

    1995年06期 274-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从109例表热证看银翘散用药规律

    刘娟

    <正>银翘散是治疗外感热病初期表热证的最常用方剂,对该方剂的疗效研究颇多,但是对其用药规律的报道尚不多见。今将全国热病北方协作组1986年至1988年观察的109例具有完整资料的病例,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总结。 1 病例选择标准 用体温表测量为主要依据,凡是外感发热体温在37.5℃以上,辨证属于表热证,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头身疼痛、痰多色黄或白的病例均可列入观察范围,包括了中医的感冒、风温、风温肺热、乳蛾、烂乳蛾、乳痈、热痹、骨核等多种病证。

    1995年06期 275-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 清瘟口服液治疗兔出血症病毒所致高热的实验研究

    过伟峰,吴勉华

    在建立家兔病毒性高热实验模型基础上,探讨清气凉营剂——清瘟口服液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治疗组平均存活时间为33.4±6.71h,病理改变以渗出、变性为主,对照组以坏死、出血为主,平均存活时间仅24.4±2.69h,p<0.01。治疗组发热效应低,TRI0~20为4.63±2.96cm~2,对照组则高达14.82±2.69cm~2,p<0.001;治疗组的脑脊液PGE_2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1995年06期 277-2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3 ]
  • 泻热解毒丸对家兔大肠杆菌性肺炎的治疗观察

    李惠德,李迎敏

    本实验用大肠杆菌造成家兔肺炎模型,随机分组治疗观察其变化,结果表明:在24~48小时后,泻热解毒丸治疗组动物临床症状消失,而盐水对照组动物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紫绀。治疗组的体温反应指数、血浆内毒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免疫功能在48小时后趋于正常;而对照纽却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主要脏器组织切片未见明显改变;而对照组出现显著病理变化。提示泻热解毒丸对动物肺炎模型有明显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1995年06期 280-2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9 ]
  • 甲皱微循环与温热病(流行性出血热)传变的病机关系探讨

    张革思

    <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经过与中医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传变的4个时相有相似处;且流行性出血热又是以小血管的损害为基本病理变化,表现为小血管内皮细胞变性、肿胀等。故本实验选择流行性出血热病种用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并依据辨证分期返踪检测甲皱微循环,试图从辨证分期和甲皱微循环的关系来探讨卫气营血传变的病理机制。

    1995年06期 283-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唾液检测与温病伤阴的关系探讨——附94例临床病例分析

    卢丹,张起佑,华静

    本文观察了温病伤阴患者在气、营、血各阶段的唾液pH值、钾、钠及淀粉酶含量,结果表明温病伤阴各阶段上述指标均有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上述指标可作为中医温病伤阴气营血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1995年06期 28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2 ]
  • 热病的中医治疗与进展

    姜良铎,张文生

    <正>中医对热病的认识由来已久。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医亦逐渐打破原有认识疾病的固有模式,向着更广阔、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对热病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现仅就1991年以来的国内有关热病研究文献从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三方面综述如下。 1 理论探讨 在继承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程运友通过对40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观察,发现脉迟者103例,均迟而有力,脉搏为33~57次/分。迟脉伴发热8例,平均体温38.3℃;无发热伴面赤、

    1995年06期 287-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1995年第4卷1~6期总目次

    1995年06期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