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

  • 地龙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王左

    采用地龙为主药的生化提取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组),并与舒喘灵组随机对照(对照组).临床观察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结果表明,地龙液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和肺功能(FEVC)(FEV_1),总有效率77%,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X±δb)为8.1039±4.4709分,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近.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未发现过敏反应

    1996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83 ]
  • 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46例临床观察

    黄庆山,李静美

    采用辨病与辨证及分期与分型相结合的方法,用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46例,并用尿激酶治疗40例作对照.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在视力提高程度、眼底出血吸收率、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渗漏减轻程度、视野缺损改善率、总有效率等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且中药治疗可调节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起到标本兼治作用

    199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阳虚外感治验

    张明亚

    <正>黄某,男,45岁,1989年10月15日诊.患者5天前因雨中作业引起恶寒发热,汗出,全身疼痛,经治疗症状不减.今日下午突发寒颤,汗出不止,全身不适,乃求余诊治.笔者见其寒战,畏风寒,盖厚棉被3床,加暖袋热熨仍不能暖,且大汗出,浸湿衣被,时呻吟,全身酸楚,肢体紧缩,不欲伸屈,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体温37.8℃,脉搏96次/分,血压13.3/9.33kPa.(10月14日)查血常规:Hb100g/L,WBC14.5×10~9/L,中性0.85,尿蛋白(+),镜检见WBC少许.证属阳虚卫外不固,寒湿内阻,治宜温阳益气、解肌除湿.拟再造散加减:黄芪30g,熟附子、桂枝各10g,红参、炒

    1996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川芎嗪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突发性聋34例疗效观察

    任义先,李静美,黄庆山

    为探索提高治疗突聋疗效的途径,应用川芎嗪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本病34例,总有效率79.4%;同时应用尿激酶治疗30例作为对照,总有效率5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法明显优于尿激酶治疗,并有降低突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调节血气作用.本法具有疗效高,听力恢复快,耳鸣、眩晕症状消退显著等特点.

    1996年01期 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9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蝮蛇咬伤致急性多系统脏器损害207例

    高丽玲,张健,倪毓生,龚旭初,蔡卫华,陆杰,徐鸿辉

    本组207例临床分析提示蝮蛇咬伤后可以诱发或促进多系统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MSOF).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痊愈203例,占98.07%;无效4例,占1.93%.观察表明,患者的年龄、咬伤伤痕及齿距大小、伤后入院时间长短、局部与全身症状、体征、受累系统脏器多少等均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作者认为,强调伤后必须坚持排毒解毒、保护改善肝肾功能,加强防治呼吸衰竭的意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996年01期 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1 ]
  • 头皮针治疗中风急性期85例疗效观察

    周建伟

    采用针刺《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相关治疗穴线治疗中风急性期病人85例,针刺后患者神志、肌力、面瘫、舌瘫、语言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其痊愈显效率为82.35%,有效率为95.29%,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针刺组中脏腑和中经络病人之间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996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13 ]
  • 生脉、穿琥宁、鱼腥草注射液治疗老年院内感染性肺炎临床观察

    方正龙,朱梅萍

    <正>1994年2月至1995年4月,我们在急诊观察病房用中药生脉、穿琥宁、血腥草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院内感染性肺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凡60岁以上,入院时经查体排除有肺炎或肺部感染,在留观期间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双肺罗音,病程在1周内,经X线胸片证实,诊断为院内感染性肺炎者.1.2 病情程度 轻度:发热,体温≤38℃,咳嗽,咳痰,肺部闻及干湿性罗音,胸片示肺部有感染性阴影.中度:发热,体温38.1~38.9℃,咳嗽,咳痰,气促,双肺干湿性罗音较多,胸片示单侧或双侧肺部感染性阴影范围较大.重度:发热,体温≥39℃,咳嗽,咳痰量多,气急,双肺广泛于湿性罗音,胸片示片状肺部感染性阴影.

    1996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1 ]
  • 急性脑梗塞121例疗效对比观察

    蒋丹峰

    <正>我们对1989~1994年间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应用脉络宁、蝮蛇抗栓酶、丹参注射液治疗共121例,现将其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21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7例,女54例,年龄平均66.8岁.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10天以内,并经临床和脑CT证实.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轻、中、重3度.其中重度为38例,中度为43例,轻度为40例.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第1组44例应用脉络宁注射液,第2组39例用蝮蛇抗栓酶(简称抗栓酶),第3组38例应用丹参注射液(简称丹参针).3组病人的病程时间、肌力程度及年龄等无差别.

    1996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吴兰珠

    <正>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与单纯使用西药组在血液流变学及治疗效果方面进行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为1993年2月至1994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住院病人,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

    1996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09 ]
  • 颜德馨教授治疗颅内血肿经验点滴

    章日初,俞关全

    <正>颅内血肿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继发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后,轻则头晕头痛、神志改变,重则突然跌仆而致后遗瘫废,甚则危及生命,为中老年主要死因之一.故人们对该病的治疗极为重视.颜德馨教授对颅内出血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颜老认为,这类病人平时常见头痛、头晕,多为气火亢盛于上,肝肾亏虚于下,本虚而标实.此时宜滋、宜温、宜潜、宜熄风,更不能忘瘀浊之兼挟.一旦发病,痛眩加剧,或突然昏仆,或项强滞,或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或后遗偏瘫,甚则发病即见昏迷,乃至死亡.种种病症,其根源均在脑部.现代医学借助CT、核磁共振等多能发现颅内出血部位和血肿大小(血量多少).颜老认为颅内出血不同其它,一旦发病,治均棘手.预后多与出血部位、血量多少相关.以脑为无神之府.司命之总督,喜清阳而忌浊阴.此时当祛其浊而还其清,以瘀浊得去,清灵得复为事.颜老以此投治,屡收奇效.近有一男性患者,年届花甲,为刚退休之教师.1994年6月21日晨,始而情绪不宁,继则神志不清,伴烦躁不安、口吐白

    1996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胃痛宁治疗急症胃痛63例临床观察

    裴林,张少丹,李瑞池

    <正>急症胃痛是临床常见症之一,患者起病急骤,痛势较剧,且发作频繁.我们依据本症的临床特点,结合邵祖燕教授的临床经验,应用胃痛宁对急症胃痛患者的速效镇痛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5例急症胃痛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者61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5年.1.2 病例选择 经纤维胃镜和/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各种胃炎及十二指肠炎、胃痉挛等病的急症胃痛发作,并持续半小时以上不能缓解的病人列为观察对象.本组病例中,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45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41例,另有9例患者经服胃痛宁治疗后疼痛缓解,未进行检查.经检查明确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复合性溃疡36例,各种胃炎及十二指肠炎48例,胃痉挛11例.

    1996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0 ]
  • 南瓜子、槟榔治疗无钩绦虫病50例

    杨发荣,杨凌岩

    <正>无钩绦虫又称牛肉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流行较广的蠕虫病,患者痛苦极大.作者从1987年起用南瓜子、槟榔治疗无钩绦虫病5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0例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15~54岁,17~45岁者89.5%,多为牧民,另有少数干部、职工、学生.均为单发无钩绦虫病.主要因食用含有寄生囊虫的半熟牛肉或鲜干肉,囊虫经消化道后伸出头节,固定在场壁上发育为成虫.2 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

    1996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6 ]
  • 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关问题探讨

    王仁强

    <正>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用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亦越来越多,但各家报道疗效不一.为探讨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提高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作者试就目前国内对本病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供同道参考.1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析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论述和认识.古人认为可因外邪所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或曰可因“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所致;或曰情志过极,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逆,甚则呕吐”等等.目前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沿用古代医家的理论去指导临床.

    1996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0 ]
  • 试论温病先兆症

    马健

    <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次确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四时外感热病的辨治.随着对这一学说的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有关卫气营血证候实质的研究成果及临床防治外感热病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原有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提出温病先兆症的概念,为先期用药、截断病情传变提供理论依据.1 温病先兆症概念的建立现代医学的疾病发生演变观认为,疾病的病理机制启动之后,其反映机制特点的症状及体征并非立即显现于外.由于温病证候的实质即机体一定时期内不同层次系统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机体反应状态,因而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也存在类似的演变过程.在温病某一证的初起,仅有少数临床表现,尚不足以构成证,但这些表现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该证的信息,可称其为“温病先兆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逐渐由少变多,由隐转显,当足以确诊证时,则称其为“温病显证”.

    1996年0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5 ]
  • 消渴病与中风——附84例临床分析

    杨晓晖

    <正>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以下均称“消渴病”),本病易并发动脉硬化、血脂增高及高血压,因而是中风病重要病因之一,同时消渴病合并中风也是消渴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国外2254例脑血管病例分析,消渴病患者占20%~30%.现将我们收治的84例消渴病合并中风病人资料子以总结报道.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对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考中医消渴病、脑病专业委员会的有关标准.

    199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3 ]
  • 张锡纯吐血证治要诀

    董汉良

    <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1996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9 ]
  • 《续名医类案》用温(补)法治疗腹暴痛述评

    吴耀南,陈少玫

    <正>《续名医类案》系清代魏之琇编著,全书共36卷,分345门.本书集录了清初以前历代名医治病的验案,有关中医的各种病证基本备列.书中所载危急病案较多,有关腹部暴痛的病案就有39例.原因有寒暑之邪、时行疫痢、霍乱、伤食、虫积、气滞、血瘀、久病体虚、前医误治所致等.治法有温中祛寒、补中益气、调气行滞、消导攻下、安蛔、化湿等.在这39例腹部暴痛的病案中,属寒属虚,治以温(补)之法而获效者达21例之多.笔者仅就这21例腹部暴痛病案的类型、属性及治疗,分别探讨分析于下.

    1996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9 ]
  • 王玉玲治疗小儿暴喘经验点滴

    钱松本

    <正>王玉玲主任医师幼承师学,操岐黄业60余载,精于儿科,学验惧丰,临证常获立竿见影之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今将王师创制桑杏苈黄汤治疗小儿暴喘的经验整理于后,供同道参考.考前人治疗小儿暴喘,《医宗金鉴》提出用五虎汤,“继用—捻金下之”.此五虎汤散风热有余,除痰热则不足,故继用—捻金以提高疗效.但王师虑及—捻金方中牵牛子之峻烈,而万全之牛黄夺命散更有牵牛子及轻粉,峻烈之性太过,用于小儿颇有顾虑,遂刻意创制新方.王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感风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或乳食不节,甘肥蕴热生痰,痰热挟滞,壅塞肺络,肺气不降,痰随气逆,致发暴喘.王师认为治疗应以泻肺清热祛痰为宜.痰滞挟热内壅,肺失清肃之能,倘不急泻其肺,则气不得平;不除其痰,则满无以泄.考泻肺之品当首推葶苈,次则桑皮,桑皮功能泻肺热,下气行水消痰,同用则泻肺之力愈强;葶苈配杏仁则专泄肺中之满;再加大黄推荡,则肺中积热痰滞即可随大便而下.四药配伍成方(即桑杏苈黄汤)既有泻肺

    1996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热必宁颗粒剂解热及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

    董梦久

    热必宁颗粒剂为治疗外感高热药.实验研究表明,热必宁对肺炎双球菌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有抑制作用.给药2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维持时间4小时以上,热必宁3种不同剂量均能明显降低感染肺炎双球菌豚鼠的死亡率,对肺炎双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体外抗菌作用试验表明各剂量组及阳性组大白鼠血清抑菌作用明显增强,其中尤以对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热必宁能明显降低H_3N_2感染小白鼠的死亡率,对小白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对流感病毒和RS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996年01期 3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71 ]
  • 肝阳上亢证型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初探

    黄文权,肖鸿,袁林贵

    采用多巴胺静脉注射法模拟肝阳上亢证型实验动物模型,并以生理盐水作对照,证实此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发现肝阳上亢证型实验动物除有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充盈明显、性情急躁易怒等表现外,尚有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的明显升高.

    1996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25 ]
  • 指压法对急症胃痛止痛作用观察

    周美启,李静,程孝萍

    <正>急症胃痛是指胃脘部突发性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不能缓解的病症.我们从1992年5月至1993年12月共收治急症胃痛218例,并随机分组,其中指压法治疗152例(治疗组)、肌注654-2治疗66例(对照组).现将临床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治疗组男性64例,女性8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37例.治疗组15~30岁85例,31~60岁51例,61岁以上16例;对照组15~30岁37例,31~60岁22例,61岁以上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例在性别与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996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3 ]
  • 耳针治厥七则

    李军

    <正>1 李某,女,23岁,农民.1976年8月2日初诊.因与家人争吵,突然昏厥.诊时见眼闭息微,四肢发凉,不省人事,唇紫口噤,脉沉弦.患者平素多愁善郁,复因恼怒致使肝气郁滞更甚,气机逆乱,阳气闭郁,不达四肢、髓海而卒然昏厥.治宜疏肝醒脑,行气开郁.予针刺耳穴肝、脑点、皮质下、神门,患者即刻长吁一声,随即睁眼流泪哭泣.留针10分钟后,患者神清气爽,四肢转温,诸症悉除.

    1996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小针刀治疗痹证疼痛326例

    林泽银,田文生

    <正>小针刀是一根尖端安有一根长0.8mm刀刃的钢针.近年来笔者采用小针刀治疗痹证疼痛326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1 病例选择 以颈项、腰、臀、膝、足跟、肩、肘等处疼痛为主诉的患者,须排除因内脏疾患所引起的牵扯痛,共326例.2 治疗方法 首先对病变部位定位.选择压痛点及敏感点,如按压时发现有条索样或硬结样物则治疗后疗效更佳.施术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先用2%利多卡因4ml局部麻醉,继以小针刀刺入.注意进针时不宜绷紧皮肤,宜先以刀刃压皮肤至深层,这样可将皮下血管、神经济开至刀刃两边,然后加压刺破皮肤.进针时要注意避开大的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术者可选择纵行或横行剥离、切开剥离、铲磨、刮除等手法.最后用2%利多卡因1ml加醋酸泼尼松龙25mg局部注射.抽针后消毒针孔,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

    1996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杨胜辉

    <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衰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死因之一.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因副作用较大而使其疗效受到一定影响,中医治疗本病则具有一定优势.兹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 病因病机探讨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胀”、“支饮”、“心水”等颇相类似,其发生多是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结果.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最后病及于心;病机主要是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为本虚标实、正亏邪盛之证.本虚乃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泛、痰阻等,涉及肺脾肾心.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认识上各有侧重,如洪氏认为痰瘀伏肺是本症的基本病机;樊氏则谓气虚阳微为本,肺气郁闭、痰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李氏认为本质的重点乃心肾阳虚、痰瘀阻滞;朱氏强调痰热搏结、阻塞肺管、气道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杨氏认为本病以痰热壅肺、热瘀水停为主;张氏注重脾肾心阳虚水泛;而桑氏则认为肺络拘急、心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1996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1 ]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379例手术观察报告

    屈国玉

    <正>笔者自1986年至今,在门诊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37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9例中,男性307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3岁,平均32.4岁,其中18~40岁者314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20天,平均7.1天.379例中,皮下脓肿103例,粘膜下脓肿49例,肛门后脓肿87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40例.2 治疗方法 病员取侧卧位,患侧在下,用0.1%新洁尔灭棉球行局部常规消毒,2%普鲁卡因行局麻.在波动明显处作放射状纵切口,以利脓液尽量流出,再用弯血管钳或银探针探试内口,以银探针一端从内口穿出,再沿探针剪切至内口,形成槽形创面,然后清除脓腔内腐烂组织,进行彻底冲洗,用银粉丹油纱条引流.换药4~5天后,改用渴龙奔江丹、九华膏油纱条换药.换药时须保证伤口从基底部生长为宜,不可将油纱条敷在表面,且应经常修剪多余肉芽,以保证伤口迅速生长,注意内口,避免假性愈合.

    1996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柳雪苹

    <正>1 胃痛 刘某,男,33岁,农民.1987年6月19日诊.1月前劳动时淋雨感冒,即感胃脘胀痛.在乡医院眼中西药(药名不详)治疗,感冒愈,但胃脘部胀痛不减,近日加重,纳呆,头重神倦,口渴不喜饮水,见油腻则呕恶,舌红,苔微黄厚腻,脉弦滑略数.此淋雨受湿,虽服药表解而湿未去,湿困中焦,遏而化热,郁滞胃脘而见胃痛等症.治以清热利湿、行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黄连6g,广香12g,枳壳15g,佩兰15g.4剂后苔化痛减,后方中去杏仁、竹叶,加茯苓12g,苍、白术各15g,12剂,胃痛痊愈.

    1996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大剂量参麦、参附针救治感染性休克1例

    张美稀

    <正>患者,女,20岁,因月经期性生活后溺海水于1994年6月14日入本院急诊室,当时神志模糊,口唇发绀,两肺布满湿罗音.经吸氧、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后病情好转而要求自动出院带药到当地卫生院继续治疗.次日晨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恶心、气促复来本院.查体:神志淡漠,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呼吸24次/分,血压不能测及.血白细胞24.6×10~9/L,N0.87,L0.13.诊为感染性休克.即予给氧、补充血容量、纠酸、改善微循环、抗感染,以及小剂量多巴胺等治疗.血压曾一度恢复至13.0/9.0kPa,神志转清,排尿2次共300ml.3小时后血压又开始下降,5小时后血压不能测及,加用阿拉明针40mg静脉滴注,收缩压一直在0~6.0kPa之间徘徊,此时予常规剂量参麦、参附针1.5小时后病情未见好转.遂停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参麦针20~40ml每30分钟静推1次,参附针20ml每30~45分钟静推1次.两者交替使用.1小时后血压上升至7.0/3.5kPa,2小时后为9.0/6.0kPa,8小时后维持在14.0/9.0kPa左右.至此共用参麦注射液340ml,参附注射液220ml,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继用常规剂量使用参麦针以及抗

    1996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妇科急症验案三则

    曹保仁

    <正>1 产后急性尿潴留 王某,女,27岁,教师.住本院妇产科病房,患者系第一胎足月产,会阴裂伤缝合4针.产后尿潴留已6天,曾留置导尿管,但拔管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又先后给予肌注新斯的明、加兰它敏,小腹热敷和口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味,均未能奏效,乃邀余诊治.刻诊:脐下胀满而急,小便点滴不通,恶露涩少,乳汁不行,脉濡涩.此当责其产后元气大亏,血气不和,水道瘀阻.处方:生黄芪60g,当归10g,川芎5g,地龙10g,赤芍10g,红花3g,牛膝10g,路路通10g.上方当晚煎服,夜半即小便畅通,腹胀顿失.2 胎死不下 陈某,女,36岁,农民.患者因过期妊娠(43周),自觉胎动消失3天,无宫缩及阴道流血,未破膜,B超探查提示死胎,于1990年5月12日入院.入院后经用乙芪酚2天,微有宫缩,但不规则,且间歇期长,故邀余会诊.现面色晦黯,舌色青紫,口臭,腹冷,稍有坠痛,脉象沉涩有力,此为胎死腹中,瘀血凝滞.处方:桃仁10g,生大黄10g,土鳖虫10g,牛膝30g,升麻5g,炒枳壳10g,生卷柏15g,丹皮15g,炒三棱、莪术各10g,肉桂6g,天花粉30g,于中午煎服,药后宫缩渐规则且加强,于晚8时许娩出一腐烂男婴,重约4000g,产时、

    1996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急症从痰辨治举隅

    曹康裕

    <正>1 哮喘持续状态 杨某,女,42岁.1992年5月20日来诊.患者有支气管哮喘史20余年,2天前因吸入煤气(一氧化碳)而宿疾复发,当日送某医院急诊,经吸入舒喘灵气雾剂,注射肾上腺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喘促有增无减,遂转来我院.刻诊:端坐面晦,喘促不已,头汗溱溱,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喉间痰鸣,辗转不宁,苔薄黄腻,舌质红,脉虚滑数.此乃肺肾两亏,痰热内阻,气机不畅.治宜豁痰清热降气,补纳肺肾元气.予川贝6g,杏仁9g,半夏9g,橘红5g,竹沥30g,姜汁6滴,茯苓12g,旋复花(包)5g,西洋参(另煎兑入)10g,麦冬15g,五味子6g,葶苈子(包)15g,紫石英12g,蛤蚧尾3g(研粉吞服).1剂浓煎代茶,令其频频服之,至夜间药将服尽,患者喘促稍减,汗少.次日上午按原方再进1剂,至下午喘已渐平,能侧卧,知饥素食,继以生脉饮,定喘白果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调治3日而愈.

    1996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 消酮汤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任爱华,阚方旭

    <正>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自拟中药消酮汤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较快地控制症状,改善代谢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疗效满意.基本方:生黄芪50g,人参6g,黄苓10g,苍术10g,玄参15g,黄连6g,生地20g,连翘15g,双花30g,丹参15g,白芍30g,甘草6g.每日2剂,每剂头煎加水1000ml,煎取500ml,二煎加水600ml,煎取300ml,2煎混合,4小时服1

    1996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定喘汤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例

    吴秀珍

    <正>患者,男,66岁,退休工人.1991年10月7日来诊.反复咳嗽气喘咯痰19年,每次发作均用抗生素、激素、氨茶碱等后可缓解.近3年来急性发作时上述治疗则疗效差.1周前因受寒引发,发热,咳嗽,气急,咯痰色白、量多,自服速效伤风胶囊、先锋霉素胶囊、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2日无效,病情加重,气急不能平卧而来我院治疗.诊见呼吸急促,咯痰量多色黄,患者呈卧位,T38℃,血白细胞12×10~9/L,中性0.9,淋巴0.1,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增浓,有小片状

    199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脉络宁治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例

    杨道华

    <正>于某,女,66岁,农民.因左侧肢体偏瘫15天,于1994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当地镇医院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12天,症状逐渐加重,头痛嗜睡,恶心呕吐,左侧肢体全瘫,故转来我院.查体:精神萎靡,嗜睡,左侧瞳孔3mm,右侧瞳孔2mm,对光反射存在,口眼无明显歪斜,颈部抵抗感明显,心肺无阳性发现,左上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减弱,膝腱反射减弱,未引出病理征,血压18/12kPa,舌质紫暗,苔白,脉沉弦.即查颅脑CT示:右侧大脑顶叶外缘有一3×4cm低密度暗区,考虑脑胶质瘤.入院后予20%甘露醇250ml加压静滴,每6小时1次,以降低颅内压,配合补液,补充电解质及其它对症治疗,拟症状控制后行颅脑手术.入院第3天,病人右前臂因静滴甘露醇而出现静脉炎,局部红肿疼痛,故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脉络宁40ml,每日2次静滴.用药2天后,病人静脉炎症状明显好转,且头痛明显改善,嗜睡及恶心呕吐消失,左侧肢体

    199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1 ]
  • 百花园

    本刊问世4年以来,收到了大量来自基础第一线的稿件,充分显示了中医急症临床与学术讨论的繁荣形势.显然,基层中医急症工作是反映中医急症整体水平的一个方面,是急症研究成果的最后归宿,也是急症研究的种子和山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特辟“百家园”一栏,以反映中医急症工作的基层动态和经验.

    1996年01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