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翔,孙洪维
本文报道采用中药麻白合剂雾化吸入治疗4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与西药雾化吸入治疗35例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控制及显效率66.7%,总有效率92.9%;对照组临床控制及显效率42.9%,总有效率为74.3%,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EOS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临床观察结果提示本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标本兼治,有良好的祛痰止咳平喘功效,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1998年01期 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76 ] - 陈江华,佟丽,吴仕九,杨运高,刘立
本文报道测定年轻男性湿热证病人的体液免疫水平.结果显示病人血清中的IgA、IgM、IgG、C_3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其中IgA、IgM p<0.01,IgG、C_3 p<0.05;而C_4与正常人相比p>0.05,差别不显著.同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湿热证的一些发病机理和特点.
1998年01期 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136 ] - 刘鲁明,杨维泓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癌性出血,结果显示:对肝癌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率为65%,对照组仅27%,差异显著(p<0.05);对肺癌咯血有效率95%;对食管癌、大肠癌、胃癌出血均有一定疗效.机理研究提示:穴位药物注射可调节植物神经系功能,收缩浅表和内脏小血管,缩短凝血时间等作用.提示穴位注射用于癌性出血治疗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加以研究
1998年01期 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2 ] - 钱宝庆,徐红,祝光礼,周法根,张卫华
为观察干姜胶囊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对干姜胶囊和阿斯匹林治疗的心脾两虚或夹气滞血瘀证的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测定了血栓素(TXB_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_(12))、心钠素(ANP)水平并观察了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干姜胶囊能降低心脾两虚或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血浆TXB_2水平,稳定血浆6-Keto-PGF_(12)水平,且优于对照组(p<0.05);能明显降低全血高、低切粘度及血浆高切粘度(p<0.01);其总有效率达58.3%,优于对照组(p<0.01).
1998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4 ] - 张南,陈林幸桦
<正>婴儿急疹是儿科常见病,冬春二季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速效清热糖浆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为1996年1月~1997年4月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岁.60例临床表现均见发热伴周身红色粟粒疹,其中体温37.5℃~38.5℃26例;38.6℃~39.5℃31例;>39.5℃3例.伴咳嗽、流涕48例,伴腹泻23例,伴便秘16例.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单纯使用速效清热糖浆治疗.药物组成:金钱吊葫芦、鸭跖草、大青叶、荆芥穗、桔梗、藿香、甘草.加工浓缩制成糖浆,每瓶100ml,用量根据热度及体质情况而酌情加减.若热势高或体重重者用量宜大,每次服10ml,若热势低或体弱者用量宜小,每次服5ml,每日3~4次.
1998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赵润璞,屈淼林
<正>我院自1990年12月至1994年2月间对115例急腹症患者,术后应用复方大承气汤煎剂直肠保留灌肠,促使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 230例急腹症手术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115例.西药组16~54岁99例,55岁以上16例,胆囊炎胆石症40例,急性阑尾炎3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5例,急性肠梗阻14例,急性胰腺炎4例.中西医结合对照组16~54岁92例,55岁以上23例,胆囊炎胆石症39例,急性阑尾炎34例,胃、十二肠指溃疡穿孔27例,急性肠梗阻13例,急性胰腺炎2例.麻醉方法均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1.2 观察项目 术后肠鸣音变化、第1次排气排便的时间、腹胀程度、停止胃肠减压时间、输液量、术后并发症等.
1998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王长海,张仲海,李锋,何养宁
<正>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药是主要非手术疗法.一般多主张采用苦寒药物通里攻下,辅以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大承气扬、甘遂散结汤等或温里攻下如三物备急丸等治疗.但此类药物均以攻下祛邪为主,往往易伤正气.我们运用补中益气汤加辛热药巴豆治疗单纯性肠梗阻40例,并与加味大承气汤组进行了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 自1983至1995年共4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32~53岁;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24小时.加味大承气汤对照组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期病案资料.两组经统计,在性别、病程、病情、年龄等基本条件相同(P>0.05),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①症状 阵发性腹部绞痛、腹胀、呕吐、肛门无排便排气;②体征 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③X线检查可见肠胀气及气液面;④排除手术指征明显的肠梗阻和其他急腹症.
1998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常静,黄宗文,蒋俊明
<正>胆胰管蛔虫症由于常并发急性胰腺炎,而后者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第3~5位,尤其是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高,一直是内外科、加强病房临床和实验室的重点课题之一.因此,对胆胰管蛔虫症的积极治疗,以尽早解除梗阻及感染,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自1993年初到1995年底,对收住院的85例胆胰管蛔虫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诊断为胆胰管蛔虫症;男性26例,女性5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为44.17±15.54岁.50岁以下53人,占62.35%;50岁以上32人,占37.65%.1.2 胆胰管蛔虫症分类 单纯性胆总管蛔虫45例,胆总管并肝内胆管蛔虫2例,肝外胆管蛔虫5例,肝内外胆管蛔虫5例,肝外胆管胰管蛔虫2例,胆总管并胰管蛔虫1例.单纯性肝内胆管蛔虫2例,单纯性胰管蛔虫22例.
1998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夏期海
<正>胆囊炎、胆石症是内科急诊的常见病,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病人常因发热、黄疸等症状来急诊室就诊.笔者在临床中对以上肝胆疾病所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以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为指导,将符合中医“阳黄”诊断标准之47例病人,根据湿与热的偏胜不同,分为两证,并按西医诊断分类为两组.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
1998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4 ] - 杨保林,孙玉信,陶洁
<正>自1994年以来,笔者以风火痰瘀、闭阻脉络立论,运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先兆证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风先兆证诊断标准.其中初次者27例,再次者29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3例,冠心病史者14例,糖尿病史者12例,血液粘度增高、高脂血症者7例;治疗观察时间最长者24天,最短者6天,平均14天.1.2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分为①肝胆火旺,痰瘀闭阻:平素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燥,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或舌见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滑数或弦涩.②风痰内盛,瘀血阻络:平素头晕头胀,胸闷痰多,舌见瘀紫或舌下脉络青紫,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③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平素头晕,动则加剧,劳累则易引发,神疲,气短,心悸,失眠,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1998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4 ] - 周智春,李恒明
<正>我院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厥脱急症协作组的委托,自1995年11月以来,指定选用无锡健宏药业总公司生产的醒脑静注射液静脉给药,用于内科急症的抢救治疗,3年来通过100例病员的观察,疗效肯定,无毒副反应.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急诊科、住院部,临床治疗100例,其中肺性脑病37例,男32例,女5例;年龄均在57岁以上.另有脑溢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酒厥5例,肝性脑病2例,脑梗塞10例,高血压脑病3例,肺癌脑转移2例,均为男性,年龄均在60岁以上.药物中毒性昏迷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在30~40岁间.病毒性脑炎1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5~40岁间.癔病1例,女性,32岁.2 诊断标准 各疾病的诊断标准,一律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西医内科学》为依据,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确立诊断.同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厥脱协作组拟定的《酒厥观察的纳入标准》、《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观察的纳入标准》而进行临床观察.
1998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王冲,刘新年,王彦夫
<正>从1990年3月至1996年9月,我院对重度颅脑损伤中有中枢性高热、惊厥、肢体强直及伴有抽搐的病人共69例给予安宫牛黄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9例病人中,男53例,女16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8岁,均为头部直接外伤住院.其中交通事故伤42例,跌落伤有13例,殴斗伤14例.69例病人中仅表现中枢性高热者55例,伴四肢强直、惊厥、抽搐者14例.所有病人均昏迷,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据GCS昏迷分级,3~5分者37例,6~8分者32例.有43例经CT诊断为“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而行开颅术.余26例为广泛“脑挫裂伤”无手术指征.安宫牛黄丸用法:成人1丸,1日1次,症状重者每次2丸,日1次.小儿1/3~1/2丸,日1次,重者加量.均鼻饲喂入.
1998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7 ] -
<正>经中国中医药学会批准,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于1998年元月3日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永炎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王左、沈绍功、李乾构、姚乃礼、晁恩祥、梅广源、盖国忠、潘筱秦等人担任.
1998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符为民,余江毅
<正>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参附注射液为主救治厥脱病人共40例,取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总例数40例,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18~65岁,平均43.7岁.中医辨证:气阴耗伤22例,阳气暴脱16例,真阴耗竭2例.西医诊断:感染性休克2例,失血性休克10例,失液性休克24例,心源性休克4例.病情分度:轻度厥脱23例,中度17例.2 观察方法按1996年9月上海会议制定的临床观察方案A组要求实施.3 观察结果3.1 综合疗效 见表1.
1998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 陈镜和,朱敏
<正>近年来,我们使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厥脱病人40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总例数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1.6岁.中医辨证:气阴耗伤证16例,阳气暴脱证17例,真阴耗竭证7例.西医诊断:感染性休克6例,失血性休克10例,失液性休克9例,心源性休克15例.病情分度:轻度20例,中度14例,重度6例.2 观察方法按1996年9月上海会议制定的临床观察方案A、B、C3组要求实施.3 观察结果3.1 综合疗效 见表1.
1998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5 ] - 陈怀珍,张宗铭
<正>急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除血液粘度增高、组织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外,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组织细胞也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至1996年,我们利用参麦注射液保护损伤组织、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合并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塞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1 病例选择选用病例为起病1周内,经CT证实为脑梗塞者.中医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共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A组)36例,对照组(B组)32例,年龄58~74岁.病情分级根据1988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伴发症等方面基本相同.
1998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19 ] - 王金芳
<正>血管性水肿又称血管神经性水肿,是荨麻疹的一种特型.该病起病突然,常发生于夜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属皮肤科急、重症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卒(猝)风肿.1991年2月~1997年9月,笔者应用中药治疗血管性水肿60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分组 中药治疗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4~61岁;初发40例,反复发作20例;病因明确16例,病因不明44例.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与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辨证要点 表现为急性局限性水肿,发病突然;多发于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如口唇、舌、喉、眼睑、耳垂及生殖器等处,并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有绷胀或痒、胀痛感.2 治疗方法
1998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3 ] - 冯玲
<正>1995年至1997年10月,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中毒性心肌炎2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23例患者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61岁,原发病中伤寒14例,中毒型细菌性痢疾1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有机磷中毒2例,伤寒合并流行性出血热1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5℃以上,均有心肌酶谱改变.其中有胸闷、气短者18例,有心悸者12例,心率>100次/分者9例,心率<60次/分者2例,心尖区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者6例,心电图示ST-T改变者6例,频发早搏者4例,有Ⅰ°房室传导阻滞者2例.
1998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2 ] - 丁元庆
<正>外感热病治以祛邪为主,但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的论治过程中应用人参颇多,细析之,发现具有一定的规律,试探讨如下.1 表证用之以助解表达邪 外感热病初起邪气在表,治之当鼓邪外出,其要在汗.若正气亏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往往无力作汗达邪,则须扶助正气、益气助阳、生津托邪.人参味甘微苦而性温,能补五脏,益元气,脏腑气旺则邪易外解,在解表方中用之,有汗后不伤正之寓意.此首推《伤寒论》治中焦阳气不足、外感寒邪之桂枝人参汤,尔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将人参配入柴胡、羌独活诸药之中,共成发汗解表、益气扶正之剂.对此,《寓意草》曰:“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至,使邪气得药,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温病条辨》则谓本方“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古今名医方论》曰:“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气不致于耗散”.可知此时用人参非专于补虚,但其扶弱之力,有助于振奋正气以达表邪,邪去正安.验之临床,凡虚弱之人初感,或常人久感不愈,表寒证用红参3~5g或党参9~18g,表热证用西洋参6~9g,加入对证方中,往往能于2、3剂内获效.
1998年01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7 ] - 熊晓芳,欧阳剑波,尤家騄,罗正曜
内毒素能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表现为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明显增多,凋亡细胞百分率及DNA断裂百分率明显升高,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有的“梯状”条带.用中药开闭复方后上述表现明显减轻,“梯状”条带不明显.结果提示:开闭复方对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1998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8 ] - 王小沙,杨志旭,李春生,周京华,李电东
<正>复方马勃冲剂由马勃、生石膏为主组成,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已有30余年,临床疗效确切.本文报告复方马勃冲剂的解热、降温及抗炎作用实验研究.1 材料1.1 动物 Wistar大鼠,体重208~260g,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克,雌雄各半,由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1.2 药物 复方马勃冲剂流浸膏1g相当于生药2.5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药制剂研究室提供,批号:9408.高活性干酵母由广东东莞糖厂酵母分厂制造.批号:9401.1.3 器材 SHARP-MT-20型数字显示型温度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
1998年01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3 ] - 朱频
<正>MOSF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物严重积聚和中毒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出现1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相继陷入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有报导1个脏器衰竭病死率为30%,2个脏器衰竭病死率为60%,3个脏器衰竭病死率为80~100%.毒蛇咬伤而致MOSF的原因较复杂,发病机理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与原发病、内脏受损及炎性介质作用有关,已知蛇毒的成分主要由多肽、低分子毒性蛋白质、脂类及近30种酶和一些离子等组成.蛇毒对介质系统和介质
1998年01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黄培新,陈红霞
<正>脑水肿是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防治和减轻脑水肿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及疾病的预后.西医西药对脑水肿的治疗,主要是使用高渗脱水、利尿及激素类等,以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为最常用,具有较好疗效.虽然近年来还提出其他如消除自由基、钙通道阻滞剂及神经节苷脂、缓激肽及各种物理疗法,但均无公认疗效.而常用的脱水利尿剂加激素,仅能促使机体脱水与降低血管通透性,对整体机能紊乱却难以调整.甘露醇由于大剂量使用或由于体质不同而造成的肾功能损害、速尿造成的水电解质失衡、及激素诱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等在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药种类繁多,通过组方,相互协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脑水肿,可改善中风急性期的整体状况,从而对中风病的恢复更加有益,所以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药治疗脑水肿的研究,是今后中风急性期治疗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中医中药对脑水肿治疗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1998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6 ] - 庄连奎
<正>1 临床资料本组102例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2岁.咬伤后就诊时间最短20小时,最长68小时,平均42小时.住院最短7天,最长23天,平均12天.实验室检查:尿蛋白102例(100%),镜下血尿88例(86.2%),管型35型(34.3%),肾功能损害(BUN>7mmol/L,Cr>177μmol/L)22例(21.5%).2 治疗方法2.1 自拟方 半边莲30g,银花15g,白花蛇舌草30g,羊乳10g,丹皮10g,车前子10g,小蓟炭10g.随证加减:风证(多见神经毒症状)加蜈蚣、香白芷等,火证(多见血循毒症状)加赤芍、白茅根等.2.2 中药保留灌肠 生大黄30g,牡蛎30g,丹参30g水煎500ml,灌肠,每日2次.2.3 西药 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及精制抗蝮蛇血清和对症治疗,利尿,纠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3 结果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尿检3次正常,肾功能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1998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成羿,倪飞,韩根勇
<正>我院自制的瓶装活血止痛合剂,是本院骨伤科治疗急性软组织挫伤的有效中成药.笔者自1993年~1997年用该药在门诊病人中治疗观察110例,并以跌打丸内服作对照组病例50例,进行疗效比较,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按顺序以2.2:1随机分为两组.甲组为活血止痛合剂组共110例,年龄18~66岁,平均32.4岁;男72例,女38例;病程1~72小时,平均9小时.乙组为跌打丸组,共50例,年龄16~60岁,平均30.5岁;男30例,女20例,病程1~72小时,平均12小时.甲、乙两组均为直接钝性暴力挫伤.损伤部位:甲、乙两组均涉及肩、臀、腰及四肢各部位软组织;X线摄片排除骨、关节损伤.两组条件基本一致.根据患者局部压痛、肿胀、功能受限等轻重不同,按文献报导方法将两组观察病例进行病情分度(见《中医杂志》1987年第3期30页《息伤乐搽剂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下同).甲组中轻度23例,占20.9%;中度70例,占63.6%;重度17例,占15.5%.乙组中轻度15例,占30%;中度29例,占58%;重度6例,占12%.两组相比,甲组病情略重.
1998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1 ] - 李萍
<正>笔者自1994年1月~1995年12月以补气益肾、活血通窍为主治疗尿路结石5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符合下列条件者列为观察对象:①具有尿路结石的典型症状,如腰腹绞痛,尿痛,尿血或曾排过结石;②经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确诊,结石长径小于1.5cm,横径小于1.0cm③肾功能良好,尿路无狭窄或先天畸型者.本组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0岁;病程1年以内者28例,1~2年8例,3~5年5例,5年以上者9例.诊断为肾结石20例,单侧14例,双侧6例;多发性肾结石5例,肾结石伴输尿管结石5例;输尿管结石28例,其中上段结石7例,中段结石6例,下段结石15例;膀胱结石2例.
1998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3 ] - 蔡圣朝,徐祖传
<正>内关和公孙穴配伍缘于八脉交会穴.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和阴维脉相通的穴位,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穴和冲脉相交通的穴位,二穴配伍应用在八脉交会中属父母配合.八脉交会穴为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因窦氏善用此法而称“窦氏八穴”,最早载于《针经指南)一书.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梃《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精义之所在.刺激内关和公孙穴可以治疗心胸胃疾患.1 化疗期胃肠道副反应 叶某,女,30岁,农民,住院号211803,胃癌术后,病检证实属胃腺癌,吻合口处复发.入院后在血象、肝肾功能检查符合化疗指标的情况下行“DMF”方案化疗,予顺铂80mg,丝裂霉素6mg,氟尿嘧啶lg加入0.9%生理盐水1000ml溶解后腹腔内灌注,腹腔灌注前静脉滴注胃复安40mg,腹注完毕肌肉注射胃复安20mg,口服吗丁啉20mg,每日3次,药物入腹后约4.5小时,病人出现恶心,渐渐加重,继则出现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患者呻吟不已,难以耐受,给予毫针刺双内关、双公孙穴约10分钟后呕吐减轻,留针1小时,每隔15分钟1次,呕吐停止取针.按:肿瘤病人在化疗时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十分强烈,使许多病人望而生畏,不得不终止化疗.目前临床上
1998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7 ] - 陈少玫
<正>笔者自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采用河南中医药研究所研制的癫克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51例,并进行长期随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51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9人,女22人;年龄3~58岁,其中3~10岁12人,11~15岁10人,16~20岁5人,21~30岁13人,31~40岁5人,41~50岁2人,50岁以上4人,平均年龄29.8岁.病程3个月~25年,其中1年以内7人,1~3年11人,3~5年5人,5~10年4人,10~15年8人,16~20年10人,20年以上6人,平均病程9.8年.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标准(1992年7月),本组病例均经临床和脑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癫痫患者.①证候诊断:属风火上炎证15例,风动痰阻证20例,瘀血内停征8例,心脾两虚证6例,肾元不足证2例.②癫痫类型:大发作39例,小发作7例,局限性发作2例,精神运动性发作3例.③脑电图检查:广泛痫性放电23例,局灶痫性放电9例,阵发慢波12例,脑电图未发现异常7例.3 治疗方法 51例癫痫患者均单独用癫克星胶囊治疗,每次口服1粒,日3次,3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不配用其它中西药物,患者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脑电图.
1998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 廖玉兰
<正>赖某,女,51岁,工人.1993年2月18日诊.患者眩晕反复发作5年余,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昨日因劳动强度较大,汗出过多,内衣汗湿,于昨晚觉头旅眼花,站立不稳,心慌汗出,恶心呕吐,时有恶寒,自服藿香正气水1支,约半小时后前症稍有好转.今晨起床时又觉屋转床翻,难以动弹,动则欲呕.今由家人扶来就诊.
1998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吴章光
<正>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对本病的治疗,仲景曾有“大黄牡丹汤主之.”究其发病机理,乃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蕴热生湿,气滞血瘀,酿而为痈.其中,火热邪气对肠痈的发生、发展、变化、预后及转归甚为关键.因此,加强清热解毒药物的使用,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单纯使用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虽然具有泻热破瘀的作用,但是难以抵御亢盛的邪热.为此,我们加用五味消毒饮(简称黄丹五味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上,腹痛甚者,可加用木香、元胡;热甚者,加连翘、败酱草;病情甚者,日2剂服用.兹介绍验案如下.
1998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李珊,卢玉
<正>1 急性扁桃体炎 张某,男,19岁,学生,初诊时间1996年6月28日.主诉:恶寒发热伴咽喉肿痛3天.3天前因受凉而致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咽喉发痒,吞咽困难.查体:T39.5℃,双侧扁桃体均Ⅱ度肿大,并附有脓性分泌物,双下颌淋巴结可触及,余无异常.治疗:患者取坐位,选双侧和髎穴,常规消毒后,用灯芯草1根蘸麻油,点燃后迅速在皮肤上灸之,一点即起,火灸部位即起微红的小泡.施治后约30分钟,患者咽喉部肿痛有明显减轻,T37.6℃,次日上午复诊,T36.8℃,扁桃体肿大消失,脓性分泌物已吸收,咽喉部无不适.按:急性扁桃体炎属中医“乳蛾”的范畴,其发病部位在咽部两侧的喉核处.和髎穴属三焦经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具有主治热病、咽喉痛、颌肿之功.在和髎穴施用灯火灸法有疏风解表退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1998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吴广铮
<正>朱某,男,1岁,1995年2月18日入院,住院号1261587.患儿肝脾肿大伴反复呼吸道感染半年,发热咳嗽半月,抽搐2天入院.2周前患儿受凉后发热咳嗽气急,体温39~40℃,大便秘结,小便黄赤.1天前,突然抽搐数次,每次持续5~10分钟,抽搐时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口唇青紫,喘息鼻扇而急诊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差,急性病容,神清,面(白光)形羸,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呼吸困难,吸气性喉喘鸣,“三凹征”明显,两侧颈部及腹股沟均可触及0.5~2cm大小淋巴结,光滑、活动,心率130次/分,律齐,两肺满布大量中、细湿罗音,肝肋下5cm,剑下4cm,质中光滑,脾肋下6cm,质中偏硬,克氏征(一),布氏征(一);个人史系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出生后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父母非近亲结婚.
1998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裘小民
<正>殷某,男,23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作肾移植术后5月,发热2月,胸闷、气急1月于1995年3月27日入院.予移植后常规抗排异治疗,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正常,巨细胞病毒阳性,胸片示肺实质与间质弥漫性病变,诊断为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经用先锋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大蒜素、阿苷洛韦等抗感染治疗,发热一直不退,4月7日起,停用上述抗感染治疗,改服中药治疗.诊见:持续发热(T36.8~38℃,有时高达39~40℃),伴恶寒,其程度与体温高低成正比,无寒战,午后则汗出身热自退,口渴不欲多饮,胃纳、二便基本正常,舌偏红苔白腻,脉沉细.证属气虚发热挟瘀,先予升阳益胃法甘温除热,佐以清热祛瘀,药用党参12g,白术12g,生黄芪15g,川连3g,姜半夏10g,生甘草5g,陈皮5g,泽泻12g,防风5g,柴胡5g,赤芍20g,红花10g.上药毕3剂,热日增,T39.4℃,轻微恶寒,无寒战,脉沉细,苔白腻不燥,考虑为经服甘温益气剂后,正气得助,正邪相争,以致热炽,但外邪未去,非单用甘温之法能除,改以祛邪为先.按伤寒论治,宗《内经》“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训,且患者无明显伤津耗液之象,无辛温发汗之忌,予大青龙汤发之,拟方:炙麻黄10g,炙桂枝6g,杏仁10g,生甘草5g,红枣15g,生姜2片,生石膏(先煎)50g.2剂后,仍发热不退,体温40℃,寒战,舌红苔黄燥而干,再次改方:连翘15g,炒黄芩2
1998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陈遵泰
<正>先天性肥大型幽门狭窄,系幽门括约肌肥大导致幽门管腔狭窄所造成的幽门不完全梗阻,是小儿常见疾病.临床上西医目前多采用幽门肌肉切开的手术治疗.笔者临床采用一捻金加味治疗本病9例均收良效,现将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1998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吴家能
<正>活络效灵丹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用于治疗血瘀阻络的方剂.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为基础治疗多种痛证,效果满意.举例如下.1 胁痛 尹某,男,57岁,退休工人.因右胁疼痛、巩膜黄染半年于1995年1月7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右胁疼痛,难以忍受,继则身黄、目黄、小便黄.曾住我市某医院,经B超检查诊为胆囊炎、胆石症.经住院治疗胁痛减轻,但黄疸未退而出院.出院后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胁痛更甚,黄疸加深.就诊时患者右胁疼痛,以钝痛为主,夜间为甚,胁肋胀满,牵引肩背,呕恶不适,无恶寒发热,无泛酸打呃,大便溏,小便黄,面色暗黑,肌肤发黄,巩膜黄染,舌质暗红,舌边瘀点,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濡数.辨证为瘀血阻络,肝胆湿热.以活络效灵丹加清肝利胆药.药用当归12g,丹参20g,乳香6g,没药6g,茵陈20g,金钱草30g,郁金15g,猪苓15g,泽泻20g,车前子20g(布包煎),广木香15g,白蔻仁10g(另包后下),半枝莲30g.服药5剂,复诊时胁痛大减,黄疸渐退,饮食增加,腻苔变薄.守方加党参30g.再服5剂,胁痛已无,黄疸基本消退.此后以健脾除湿、利胆退黄之法随证加减,调理1月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1998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程银安
<正>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23~58岁,病程1天~4年,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腰椎间盘右侧突出15例,左侧突出18例,向椎管内突出5例.
1998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9 ] - 王春江
<正>1994年4月~1997年4月,收治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之外伤后头痛78例.
1998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4 ] - 杨干波,王振九
<正>共治疗83例,男61例,女22例,年龄18岁~64岁,病程4个月~2年,均经B超、X线腹部平片,肾盂静脉造影或CT检查确诊,其中肾结石48例(双肾结石1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2例,下段结石8例,膀胱结石5例,肾积水69例.
1998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任仕洪
<正>处方:当归、制香附、木香、川楝子各12g,熟地、延胡索各15g,川芎6g,白芍24g,炙甘草、乳香、没药、五灵脂各8g,黄芪20g,随证加减.全方发挥益养冲任、理气活血、通经止痛之效.服法:行经前服5~7剂,一般治疗2~3个月经周期.
1998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9 ] - 余火生
<正>药物及用法:芒硝、雄黄、明矾、青黛、乳香、没药各60g,血竭30g,冰片10g,共研细末,每次60g,用醋或猪胆汁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每日1次,每次用药8小时.
1998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 黄玲
<正>治疗方法:生石膏20g,知母、黄芩、大青叶、大豆卷各10g,柴胡、青蒿各12g,藿香(后下)、生大黄(后下)各5g.以上剂量为7岁患儿常规量,具体用量可据年龄、体质、病情调整.药味不作加减,体弱和大便溏烂者可去生大黄、大青叶,加
1998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王福志
<正>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5岁~65岁;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破入脑室3例,脑脊液压力2.34kPa(239mmH_2O).均作CT检查证实.
1998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王日桂,施福田,胡可
<正>1993年8月~1996年8月,以本法治疗38例,诊断与疗效标准均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
1998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吴炳坤
<正>病例为1994年~1995年门诊病例.其中男21例,女性62例.年龄为20~64岁,病程6月~37年.症状为:头痛突然发作,一侧搏动性痛或呈跳痛,甚如锥刺、如撕裂、痛有定处,多伴头晕、恶心、呕吐、畏光.每因劳累、受寒、情绪波动加剧.女性多因月经期诱发.
1998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9 ] - 张培影,徐侠,孙中华,朱广文
<正>70例病例,住院58例,门诊12例;男52例,女18例;年龄6~62岁,病程1月以内~6个月,临床分级轻型36例,中型28例,重型6例;有心脏扩大46例,充血性心衰18例,阿斯发作2例;ST段下移≥0.05mV60例,T波低平倒置62例、频发性室早55例.
1998年0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3 ] - 1998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下载本期数据